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加大初等教育普及工作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农村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农村初等教育学校中,初小(1-5年级)和高小(6-8年级)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152821235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76.7%。农村初等教育学校数量达到1214296所,占全部学校总数的85.9%。[1]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受教对象的增加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充,对农村师资补充提出了诉求。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师资补充与稳定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现状
本研究依据印度国家教育规划与管理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EducationalPlanningandAdministration)发布的《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我们站在哪里?2011-2012年度分析》(ElementaryEducationinRuralIndiaWheredoWeStand?AnalyticalReports2011-2012)等重要文献,发现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
据统计,2011年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平均生师比为30∶1,基本达到合理水平。但仍有39.57%的初级小学的生师比超过30∶1,有30.58%的高级小学的生师比超过35∶1。在被调查的35个地区中,有22.9%的地区生师比超过全国均值水平,甚至有些地区平均生师比达到了59∶1。[2]生师比高,反映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足。
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凸显教师数量的不足。据统计,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中,学生人数不超过25人的学校比例为10.59%,学生人数在25-50人的学校比例为19.54%,学生人数在51-100人的学校比例为26.76%,从总体来看,学生人数不超过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比例为56.89%;从学校教师数来看,一个教师也没有的学校比例为1.06%,单师学校比例为9.07%,教师数为2人的学校比例为29.62%,总计有39.75%的学校教师人数不足3人。[3]面对大量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如果仍按照生师比配置教师资源,将无法解决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师资短缺的许多现实问题。
(二)教师队伍结构失调
首先,印度农村女教师缺乏。目前,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各类学校中,女教师的比例只有39.95%,其中初级小学女教师比例为41.78%,小学女教师比例为41%、有中学部的小学女教师比例为51.46%,高级小学女教师比例为29.12%、有中学部的高级小学女教师比例为34.15%。在所有被调查地区中,68.57%的地区男教师多于女教师,17.1%的地区男教师人数是女教师人数的两倍以上。[4]
其次,学科教师和特殊文化背景教师缺乏。在印度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在单师学校,教师教授多门学科的情况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教师的缺乏。另外,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中,来自“表列种姓”(ScheduledCastes)和“表列部落”(ScheduledTribes)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了20.89%和12.80%,而目前这两类身份教师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4%和10.6%。[5]
(三)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目前,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中,85.4%的教师达到了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其中24.8%的教师达到了高中学历水平,38.3%的教师达到了本科学历水平,22.2%的教师达到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6]从整体来看,虽然教师学历达标水平比较高,但实际专业发展水平有限。研究显示,印度农村教师在纠正学生学习错误、向学生解释学习内容或过程、自身基于数学情境提出问题以及归纳学习材料中心思想等方面都明显存在不足。[7]此外,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据统计,有50%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板书、口头宣讲、让学生做书面作业、提问、检查书面作业等传统活动为主,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个人或集体背诵、板书、小组合作学习、使用丰富多样学习辅助材料的课堂教学比较少。[8]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教师向城市教育岗位流动。受经济水平、工作条件、薪酬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岗位对教师来说缺乏吸引力,更多教师想方设法通过调动到城市学校任教,这无疑提高了农村学校的生师比,增加了农村教育岗位的空缺。
合同教师的频繁更替。目前,印度农村合同教师主要由准教师(ParaTeacher)、兼职教师(PartTimeTeacher)和社区教师(CommunityTeacher)组成,三类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2.8%、0.4%和0.4%,三者之和占教师总数比例为13.6%。[9]由于合同教师的任职期限没有统一标准,增加了教师人员更替的频繁性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
教师缺勤问题突出。目前,印度农村初小教师缺勤率达13.8%,小学教师缺勤率达到13.3%,34.8%的初小和48.5%的小学存在程度不同的教师缺勤现象。[10]由于教师缺勤,无法为学校教学提供所需的师资力量,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成因分析
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问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标准化学校的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多学科和多年级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在印度农村,由于人口分布广,小规模学校比较多。2004-2011年,印度农村初等学校中,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不超过100人)从426472所增加到690812所,增长率达到了61.98%。在一些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数量少,一个教师要同时教授几门课程或者同时承担几个年级的教学工作,进行复式教学。印度农村初等教育两个年级的课堂教学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课堂存在复式教学现象,甚至有的地区复式教学的班级比例超过了80%。[11]学科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年级教学的跨越性无疑给教师的备课、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大班额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据统计,目前印度农村初等教育学校的平均班额为30人,从班额规模来看,比较理想。但仍有28.6%的地区班额超过全国均值水平,甚至有些地区的平均班额达到了78人。[12]大班额教学意味着教师要面对更多的受教对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工作环境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教师
首先,教师工作条件差。一般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师上下班乘车困难且交通费用高,基本的住宿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大大降低了教师选择在农村任教的意愿。由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女性一般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再加上住宿环境的限制,女性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她们选择在农村任教的意愿更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现状、补充策略及启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