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对称在会计信息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3]
第一种信息不对称是所有者与经营者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会计信息资料,并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而所有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这样,在会计信息占有和运用方面,经营者处于有利地位,所有者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经营者出于追求自身效用、减少经营失败风险、避免自己被经理人市场淘汰等动机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和制度缺陷来调整会计信息。
第二种信息不对称是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信息的供给方——代理人是“内部人”,他们最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通常会占有比较完全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和主动地位;作为信息的需方——委托人是“外部人”,他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过程的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只能通过代理人提供。管理人员就利用这种不对称的地位,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对报表进行人为的操纵,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常见的方式有:在效益好的年份,对利润和资产进行隐藏,多计提各种准备,在效益不好的年份,释放各种秘密准备,弥补当年不理想的财务状况;或者利用掌握的内幕信息,掌握企业重大变更消息,为个人牟利。
这种不对称使企业财富不公正地为少数内幕交易者拥有,会扰乱企业的真实股价表现,增加投资风险,打击投资者信心,长期来看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
第三种信息不对称是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往往有多种方法进行选择,一旦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会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特定的信息使用者,对这些特定的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满足了相关性的要求,而对于其他使用者则可能不相关。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增加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二、信息沟通与社会对账
(一)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有效的沟通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图1描述了一般情况下的沟通过程,这一模型包括以下7个环节。[4]
在此模型中沟通通道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口头、书面的,也可以是电子媒介等方式。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支持性装置来传递信息,信息都会受到一些干扰因素(噪音)的影响。
经济生活中各个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主要是对彼此会计信息的了解,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而且还要包括大量的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信息、内部管理的信息(主要包括决策信息、预算信息、责任中心要求及履行情况),这些对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沟通方式是会计信息的拥有者将活动的结果编制成财务会计报告,利用新闻媒介等书面方式进行披露,信息的使用者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仅仅依靠会计主体披露财务会计报告是不够的,这种披露是单向的,通道也是单一的纸张模式,况且这种主动披露的真实性以及充分性值得怀疑。因此各个组织之间应该充分、准确地运用沟通模型,实现有效沟通。
(二)社会对账的含义
对账是信息沟通的途径之一。对账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会计账簿的记录进行审查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记录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根据这一规定,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四个方面。从这一规定不难看出,现行对账体系更着重强调单位内部的账目核对,这是一种狭义的对账。但如果仅仅做到了上述工作,还是不能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因为会计核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社会对账与会计信息质量(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