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自由性,有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普及,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接触面更为宽广。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星的社会潮流、腐朽社会生活方式在现实中的渗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负面冲击,显得苍白无力。中专生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吸收社会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影响在他们头脑中更容易烙下印痕。
3、教育自身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专学校招生体制的局限性。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落榜生,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层次偏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入校后长时间不能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与中专生学习生活极不协调的心理障碍。二是我国中专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现实中很多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三是很多学校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德育工作、理论文化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顾此失彼。德育方面,或者措施不得力,或者制度落实不够,或者德育工作没有常态化,或者忽略了挫折教育和就业教育。理论文化学习方面,教学常常脱离学生能力实际,不注意深入简出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把关不严。实践培训方面,有的因财力不济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有的设备进做摆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有的不安排专门的工厂实习或实习走过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
三、培养和提高中专生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中国工人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德国工人组装的质量高;同样的手表零件,瑞士工人能组装成世界一流的手表,中国工人则逊色得多。我们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里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专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任,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战略性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责任。二十一世纪能否变成中国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人队伍。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年提高,中专生面临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富士康事件虽然过去,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度应该提高警惕,要有压力感,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泰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最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每一位在校中专生给予国家资助,今年又出台新政对部分家庭贫困生追加一年两千元的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出发的。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一世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知道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专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有点,找准专长,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也能够狼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校工作计划“中专生社会适应能力剖析及培养”学校工作计划(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