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传统的“四个活动”做实。学校搭建交流切磋平台,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抓好中学学科骨干示范引路和陈小的送课下校活动,抓实校级拜师学艺活动,聘请专家或名师走进校园为教师做辅导讲座,力争全镇教师本年度有新的收获;二是充分发挥已有的网络办公平台和教师博客群、qq群的作用,扎实开展“教学沙龙”活动,营造宽松、开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交流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说一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和困难抖出来,共同探索、积累高效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让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的熏陶,在无形中构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使他们得到扎实的锻炼和明显的提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堂实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是召开骨干教师校级专题论坛会,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驾驭能力,紧紧抓住学校的实验课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组织交流,及时总结,全面推广、改进教学。为骨干教师搭建畅谈教育理念、交流教学体会、介绍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艺、互动教学反思、相互学习成长的平台,
三、搭建互动平台,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1、优化备课质量。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备课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它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学知识的内化与活化,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是教师自身的再学习再提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必须要在备课上动脑筋、下工夫。一是优化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全镇推广陈小“红蓝笔双案”备课模式,预设方案,研究修改,定型施教、反思完善。全镇已实现班班通的学科教师尝试电子备课(使用电子教案模式),网上办公,网上教研,减少教师不必要的抄写工作,增加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学习名家案例、收集整理资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时间,提高每节课的备课质量。还没有实现斑斑通的学科教师继续落实年级学科集体备课制,不断总结经验,细化备课环节,优化备课质量。二是初级小学继续开展“四校”联合、学科互动、主题研究、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活动,年级学科组做到“六个统一”。即:学科教学计划统一、学科备课活动统一、学科备课体例统一、学科教学进度统一、学科教学课件统一、学科教学检测统一。三是更新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学校鼓励教师广纳网络优秀资源,大胆借用名家经验,结合实际尝试实践,辅助学科教学教研,提高平时课时效率。已经实现斑斑通的班级学科教师做到堂堂用好电教设施,未实现斑斑通的班级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利用电教设施有效辅助教学20节以上(骨干教师30节以上)。
2、夯实学科研讨。一是选准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即共性问题。学校将从过去重研究教材和课标转移到重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来,除解决本校学科教学突出共性问题外,应结合本校学科教学实际和教师实际从市教科中心学科专题中选题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集中研讨公关(专题:“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技术”、 “学科整合”、“学段衔接”、“课内课外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调动和发挥教职工主观能动性”、“快乐学习”、“防止厌学”等)。中学、陈小和观小扎扎实实地抓好本校已有的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前置,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实验,以教学实验带动课程教学,力求阶段研究出成果,课堂教学大改观,教师能力大提升,学校特色大显现。二是全镇继续按“三维创新研究模式”开展研究活动。“校内活动式专题研究”,学校依据校情和已申报的课题与常规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上一节研究课的校本教研活动(不含其它活动上课),做到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实效性,有可查性。活动包括所有学科(含综合实践活动),每次课资料包括“四个一”。即:一份教学设计、一份教学实录、一份教学说课与反思、一份集体讨论记录;“校际间的互动式专题研究”,初级小学仍然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在年级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实行“四校”联合,形成互动式的教研群体,定期开展活动,做到“七有”:有安排、有主题、有课例、有考勤、有讨论、有备课、有实效;“校镇联合式的专题研究”,充分发挥镇学科中心教研组的职能作用,组织骨干教师送课下校活动,进行学科教学专题辅导讲座,深入年级学科组,参与学科研究活动,指导教学工作。三是积极参加市“教研协作区”的学科集体备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观摩、学科专题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广本镇教学教研成果,走出去,请进来,加大与外地校际交流力度,不断优化全镇教学教研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校工作计划2011年教学教研工作要点(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