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四:五大派系的分别来历和要领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 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由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创编。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 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 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 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论题五:太极与八卦
古代拳家用《周易》中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基本图形来表示太极拳的堋、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动作,还?quot;八卦"为八卦掌命名。
据信八卦来自太极,而太极则通过互补的阴和阳这个二元系统控制着一切事物,阴和阳在八卦图中分别以中间断开和不断开的横线来表示。这些横线都叫做"爻(yao)",利用三根横线的不同组合,可以排出八种不同图形,把这八种卦象按一定次序排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图,就成为"八卦图",简称"八卦"
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它的形式是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左旋之而为阳,右旋之而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震慑邪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心得体会大学太极心得(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