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育培训不到位。近几年,在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教育上,我们制定了许多制度,研究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是在教育对象划分的层次性不强,没有根据领导岗位的不同进行教育。二是没有针对在理想、宗旨、纪律、作风、廉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不能触及思想和灵魂。三是教育管理不规范,没有把干部的学习情况同干部提拔使用挂起钩来。
二、管理监督不到位。在干部管理监督上,我们也研究了一些制度,但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执行上缺乏应有的力度。在工作中,存在着管理监督跟不上的现象,注重使用,轻视管理,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及时解决。往往是不出问题不教育,不造成影响不谈话。对作风上出现问题的干部,在教育时往往是一般问题点到为止、问题严重组织调整,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措施,致使有些干部屡教不改,对其他干部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有时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三、干部制度改革不到位。近年来,我们在干部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行了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大,步子比较慢。一是干部选拔的民主程度还不够,群众参与面还比较小,选人用人的范围还不够宽。尤其是对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力度不大,备而不用、备用脱节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影响了领导班子整体更新速度,造成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较慢。二是干部“下”的渠道还没有完全打开,“下”的标准不够明确,操作程序不够具体,措施还不配套。一些素质较差,工作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任职多年政绩平常的领导干部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仍然平平稳稳地占着位子,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针对我县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一解决。
一、打破体制“瓶颈”,改善作风建设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体制性障碍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庇护了干部不良作风。一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审批、登记、收费等“一站式”管理,提高行政效益,纠正干部工作拖沓风气。二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政务上墙、运行程序上墙、收费栏目和标准上墙,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克服干部的衙门作风。三是积极探索改革县乡机构改革,结合县乡换届,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精减干部队伍,促进党员干部作风改善。四是加大县乡会计核算中心和政务中心监督力度,对各部门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个别干部铺张浪费的不良作风。
二、坚持创新机制,改进作风建设方法。一是建立学习教育互动平台。紧密结合各部门行业特点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制定《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培训计划》,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体培训、书本教育与电化教育、理论灌输与开展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检查、督促、考核。二是建立领导干部抓落实制度。实行会议内容、时限三级审批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和挂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领导干部集中精力抓大事。三是完善考察和识别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任免决定等程序中,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坚决打破“暗箱操作”,大力推行推荐预告、考察预告、差额考察、考察结果通报、干部任免票决等制度,扩大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四权”。
三、注重监督防范,确保作风建设质量。一是健全行风评议工作体系。调整充实部门行风和干部作风评议领导小组,完善评议考核制度,组建干部作风督查组,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定期进行干部作风评议。召开征求意见会,开展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卡,完善群众来信访制度,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三是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好多层面的监督作用。对因监督不力、下级出现问题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以增强各级领导抓班子、带队伍的自觉性。要教育“一把手”增强“主角”意识,敢抓敢管;教育班子成员增强责任意识,搞好互相监督。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活动、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要广辟渠道,广开言路,完善社情民意反馈网络,了解和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对广播、电视等舆论监督不设限制、不划框框,凡是涉及干部作风的问题,不怕丑、不护短,予以曝光。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监督,把干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心得体会某县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调查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