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监测方案的要求,沉积环境与养殖生物质量的监测在今年8月进行,其中包括市级腰沙重点增养殖区的养殖生物质量监测。目前大量采样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实验室检验工作。采样任务由吕四海洋站承担,监测任务由市海环中心承担。重点增养殖区所在地的县(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当地养殖功能区的相关社会调查工作。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养殖功能区的面积、养殖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年投饵量、消毒药品的年使用量等。
四、预警机制全年常规海洋环境监测
根据《2005年度南通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与《南通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建设方案》的要求,自2005年1月起,中心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全市沿海9个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温、盐度、浊度、油类、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9项参数。从4月起,开展了市级新港文蛤自然种苗区、东凌文蛤自然繁殖群体生长区和自然幼苗附苗区、吕四滩涂围网文蛤增养殖区、如东长沙滩涂围网文蛤增养殖区、启东寅阳滩涂文蛤增养殖区、通州新中闸青蛤养殖滩涂、海门东灶港青蛤养殖滩涂的水质及底渗水的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监测内容包括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活性磷酸盐、油类、铜、锌、铅、镉、汞等离子。其中,水质监测中的铜、锌、铅、镉、汞等离子的监测任务由南通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其余指标监测及采样均由吕四海洋站承担。9月起将增加市级紫菜增养殖区:东沙、蒋家沙、洋口、刘埠、长沙、腰沙、吕四、茅家沙8个紫菜养殖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任务。
上述监测结果提交专家作出总体评价并提出建议后,通过我市海洋生态环境预报预警机制办公室编制的《南通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机制简报》予以发布,目前已编制并发布8期简报、2期快报和1期专报。简报主要发往:国家海洋局环保司、省海洋与渔业局、市相关政府部门、沿海各县(市)海洋与渔业局、涉海乡镇、用海企业、养殖户等。8月初受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我市普降暴雨,内河淡水排海量剧增,而且往年这一时段病灾害事故频发。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人员在检测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对贝类增养殖区增加了监测,发现有机污染明显,养殖区水质富营养化严重。8月13日,海环中心人员加班加点编制了一期快报,发送到沿海各涉海乡镇及养殖单位。同时利用海洋环境监测信息网络体系,将重要海洋环境质量信息通过“手机110”信息平台发布短信。简报在第一时间帮助沿海乡(镇)渔(农)民掌握了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为养殖户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定提供了决策依据。
五、其他
为加强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我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今年6月设计制作了300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专用袋,并在回收袋上发出倡议书,倡导全市渔(农)民朋友“保护海洋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7月13日在2005年南通市渔政培训班结业典礼上予以发放,这些回收袋将由各渔政单位在9月中旬开捕前发放到船头。
六、海洋环境监测服务平台建设
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管理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南通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办、水产推广站“110信息平台”和安全办联合组建海洋环境监测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资源共享台帐,最大范围地服务于涉海部门及养殖单位。
七、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在国家、省、东海分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关心指导下,在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吕四海洋站、江苏省紫菜协会、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南通市紫菜协会、南通市贝类协会、南通市环保局、南通市水利局、南通市气象局及其他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中心建立了“中心——沿海县(市)——沿海乡镇——重点养殖单位——监测网络员”的监测网络体系。目前网络基本覆盖全市所有涉海单位和养殖企业(户),基本上形成了上、下联动,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互动的格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汇报南通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情况汇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