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村官职业化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从事日常工作的,都是村三套班子成员,大学生要有效参与村务管理,必须首先成为村班子成员。而在现有的法规框架下,大学生要直接成为村班子成员,还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参加村党组织选举的前提必须是党员,且组织关系必须在村里;参加村委会选举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农村户口,且一般应是本村户籍。事实上,现在许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都是外村人,而且多是城镇居民户口,没有村民资格。因此,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大学生担任合适的职务,更好地发挥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关于今后的流动和出路问题。许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都十分关心自己今后的成长出路问题。应该说,除了一部分热心公益事业,有志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外,其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把到农村工作当作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希望通过在基层的磨练,增长才干,今后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出路。虽然,我市采取了从大学生“村官”中单独招考事业编制的做法,但是事业干部名额有限,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员,存在“僧多粥少”现象。所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培养和锻炼,进一步畅通他们的向上发展渠道,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积极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使人才资源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我市将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价值观念。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基础环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要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站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服务、管理、协调、指导工作。要建立表彰制度,定期开展“优秀到村工作高校毕业生”评选、优秀工作日志评选、“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征文等活动,对工作安心、实绩明显、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在新闻媒体上开办“风采展示”、“访谈录”等专题栏目,宣传大学生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带头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的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2、提高工资报酬,改善经济待遇。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吸引大学生这支人才资源进入基层尤其是农村,不仅要求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因此,自2001年以来,我市实行了村干部最低工资保障制,确保村支书月报酬不低于600元,全市村干部年收入约在1.5万到4万之间,同时还着力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也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来竞聘村干部岗位。下步,我市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报酬最低保障制、动态增长制和激励奖惩制,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基本平衡。初步打算是,采取提高月基本报酬、提高年终考核奖、设立到村工作工龄补贴等三项措施,来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所需资金按不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原则,除月基本报酬由镇村共同负担外,年终考核奖和到村工作工龄补贴由市镇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分担。
3、提高社会地位,拓宽发展空间。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拓宽发展空间方面,一方面要抓好单招单考政策的落实,除继续实施镇(街道)事业单位单独招考外,2009年起,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到村和社区工作满3年、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大学生中招考。另一方面,对成绩突出、群众信任、条件成熟的,除按法定程序或其他有关规定担任村、社区相应的领导职务外,还应作为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和公推公选部分领导干部的重点推荐人选,及时提拔使用,从社会制度层面上给予相应的尊重及回报。关于大学生面临的户籍限制问题,对于是党员的可以直接将组织关系迁入所在村党组织;对于那些参加村委会选举的,可以通过提请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表决,先将大学生的户口关系迁到所在村,取得当地的村民资格,从而解决选举资格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技巧经验新农村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经验交流(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