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x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监管前移、把控源头”“规范运输、消除污染”“有效处置、循环利用”的原则,健全建筑渣土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督和联单式管理机制,提高建筑渣土管理水平。
二、加强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管
(一)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1 强化建筑渣土源头减量。xx城区各区政府、管委会应结合辖区项目建设实际,按照源头减量、就地平衡、就近处置的原则,优化建筑渣土处置方案,利用区域内建设、回填等项目统筹做好平衡计划,在规划阶段减少源头排放。经过源头减量和场地内平衡后仍解决不了的,可通过区域内平衡的方式就近消纳处置。
2. 落实项目业主主体责任。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处置”原则,加强施工工地源头监管。督促建设项目业主单位落实建筑渣土处置主体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度,配备专职建筑渣土处置负责人,加强建筑渣土分类贮存、扬尘控制、规范覆盖和平衡处置等工作,完善台账管理,实现管理责任可追溯。
3. 严格建筑渣土处置核准。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在施工前,科学核算建筑渣土产生量,确定运输企业、处置场所,落实“两合同、一方案”(建筑渣土清运合同、处置合同,处置方案),依据市政府办公厅公布的《x市(市、区县、乡镇)三级行政权力和责任事项清单》向所在区城市管理部门申办建筑渣土处置核准。
4. 落实工地管理要求。督促施工工地加强建筑渣土排放组织和管理,做到“四有”“四个一”“四不离场”和“两不进入”。“四有”:有建筑渣土处置方案、有定点存放区域、有分类管理措施、有外运处置计划。“四个一”:一条硬化道路(接通外部市政道路)、一个清洗站点(工地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沉砂井及排水沟)、一套降尘设施、一组保洁人员。“四不离场”:车辆手续不全不离场、密闭不严不离场、车身不洁不离场、号牌不清不离场。“两不进入”:无准运许可证的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工地,号牌脏污不清的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工地。
5. 强化施工工地现场监控。督促施工现场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有条件的可将视频监控数据与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联网,采取监控与人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进出施工工地的运输车辆进行检查,对不按要求落实的施工工地责令整改直至达标。
6 落实渣土处置企业责任追究制度。督促落实渣土处置企业责任制,对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负责,不得将建筑渣土交由未经核准的运输企业承运,不得强行冒装或违规处置。对违反场地内建筑渣土管理要求的,相关管理部门依据职能职责,对施工企业和渣土处置企业等进行联动处理,并强化部门信息共享。
(二)严格运输管理。
1. 规范建筑渣土运输管理。推进建筑渣土运输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建筑渣土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严禁违法从事建筑渣土运输,建筑渣土运输车辆依法严格办理“两证”(《建筑垃圾运输处置核准证》和《货车通行证》,下同),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原则上不再核发(换发)xx城区货车通行证。全面实行建筑渣土准运制,规定只有符合建筑渣土运输企业准入条件,以及依法申办了 “两证”的车辆才能在xx城区从事建筑垃圾运输,在办理“两证”前,依法按照“七必备”(GPS动态监控设备运行正常、货箱栏板符合标准无非法改装情形、前后号牌和放大字号均清晰完整、货箱按国家标准粘贴安装反光标识、驾驶室顶棚配备能正常使用的安全警示灯且顶灯号牌清晰、货箱安装有密闭箱盖、符合尾气排放标准)要求严格准运审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2. 加强运输企业管理。加强xx城区建筑渣土运输企业和车辆监管评估,实行建筑渣土运输企业负面清单和信用管理;依法制定出台针对建筑渣土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记分考核细则,实行驾驶人、车辆、企业捆绑监管,对守信合法经营者在行政许可、政策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失信违法经营者采取重点监管、部门联合惩戒、列入黑名单等方式予以限制,引导行业合法有序规范经营。
3. 制定建筑渣土运输车辆标准。出台并施行《x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密闭技术规范》,为建筑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管理提供遵循。推广新型智能渣土车,新购车辆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临近报废或受损已不能改造的车辆不能参与建筑渣土运输。
4. 推行联单管理。全面推行建筑渣土运输车辆从产生、运输到处置环节“两点一线”的联单管理,已建成智能监管平台的区实行电子联单,每个建筑渣土处置项目联单经办理处置核准后由建筑渣土主管部门发放;联单分三联,施工单位、运输企业和处置场所各执一联,联单签署人是联单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违反联单管理的行为的单位和责任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考核。
5. 加强智慧化建设。加快市区两级建筑渣土监管平台建设,健全运输监管系统,利用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RFID技术,实行实时数据采集、运行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共享,加强建筑渣土源头排放、动态运输、科学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三)规范建筑渣土处置。
1. 加快设施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建筑渣土填埋场等处理设施,加快编制《主城区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建筑渣土填埋场选址应当符合环保要求,避开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地、生态保护红线、“四山”等禁建区域和居民聚集区,矿山生态修复涉及的渣土填埋除外。
2 加强建筑渣土处理监管。督促渣土填埋场健全管理台帐,严控环境污染,场内管理落实“八要”,即出入道路要硬化、监控冲洗要到位、喷淋保洁要保障、作业现场要覆盖、降噪措施要完备、分类处置要规范、机具排放要达标、安全责任要落实。同时,已封场的建筑渣土填埋场要规范实施生态修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城区建筑渣土全过程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