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金融改革发展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发挥,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从不良贷款情况看,通过财务重组和加强监管,这些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从2002年末的23%下降到2003年末的17.8%,2004年末的14.1%,2005年末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首次下降到一位数8.9%,2006年末继续下降到7.5%。农业银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下降。二是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这些年来,无论是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个数,还是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都有了大大增加。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5年末达到53家,2006年实现了新的飞跃,达到了100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2006年末的77.4%。三是整体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从风险消化能力看,损失拨备缺口明显减少。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的时候,银行业拨备缺口高达1.34万亿元,到2006年末缩小到了4547亿元。四是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从2002年底的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亿元。收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盈利手段和渠道进一步增加,财务可持续能力有较大提高。五是风险集中度明显改善。2006年,主要商业银行的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指标(占资本金的比重)有16家同比下降,其中3家政策性银行和5家大型商业银行都在下降;最大10家客户贷款比例指标也有16家同比下降。六是透明度建设大大加强。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已经严格按照审慎要求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彻底解决了过去内外“两本账”问题。同时,不仅上市的商业银行能全部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及时对外公开披露有关经营信息,自觉接受市场监督,非上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实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我国银行业改革和监管所取得的成效虽然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但却具有跨越性、历史性、标志性的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也折射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所发生的积极转变。
第一,公司治理机制日益完善。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与股改上市使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
第二,经营理念开始转变。开始引入经济资本增加值和风险抵扣后的资本回报率等更加科学的指标,上市银行注重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价值培育和提升。这些理念的变化,使得银行开始追求风险抵扣后的股东回报最大化,开始从粗放逐步走向精细,逐步建立银行合规文化,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正在缩小。
第三,经营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此调整业务结构,加大中间业务比重,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主要商业银行平均为17.5%。
第四,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过去由于经营理念和业绩标杆不科学,内部激励约束无法到位,吃“大锅饭”情况普遍存在。这几年情况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在正向激励上初步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第五,经营绩效指标大幅度提升。国际大型银行(前100家)的资产回报率一般在1%左右,我国大型银行平均已提升到0.7%以上,个别银行已经接近1%,而五年以前国内外的这个差距是5倍。股本回报率国际大银行平均水平(前100家)在14%左右,我国改制上市后的大型银行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拨备覆盖水平方面,我国好的银行已经超过了100%,与国际先进水平100%—150%也非常接近。以前我们的银行从未问津过国际前10名银行,但按照市值,现在国际上前10大银行中我们已有3家;按照一级核心资本,国际上前10家银行中我们已有两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团知识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性变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