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教学的艺术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学生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之旅、生命之旅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用教师语言,激发学生产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他们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形成美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语言的感性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导语设计的感性化
单刀直入式的导入不是不好,而是比较难在瞬间把学生带入文本氛围。特别是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时,起首的氛围营造很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导入时的语言设计就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在执教《雨霖铃》时这样导入:(在《梁祝》音乐的衬托下,老师深情导入)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再美再长久的相遇,也一样会结束。于是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都留下了一个忧伤的背影和一段凄美的文字。文字里流淌着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那是人们生命中最痛最疼的印记。当你沉醉于这种破碎的美丽之中,你定会发现在那意象所负载的情感深处,总有一份浓浓的爱,在那意境所显示的图画背后,总有一双拨动你心弦向着爱飞奔的手。今天我们就撷取其中的一瓣心香,去叩响一扇悲苦的心灵之门,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在上课伊始,教师用抒情化的语言营造了凄凉的意境,把学生带入无限的离别情境中,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问题设计的感性化
理性的问题设计目的直接指向答案,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无形之中把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给抹杀了,缺少情感共鸣。因此,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感性化,充满情感体验。比如在上苏教版《老王》的时候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感悟人情美,熏陶情感。
A、你觉得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请找出表现老王善良的句子。
B、生活里这样一个普通不过的老王,他在无形之中深深打动你的究竟是哪些细微的情节呢?
第二个问题中“普通”的铺垫,到“打动”一词,看似简单,却强调了学生必需事先有情感的体验,学生在预习阅读中内心曾被文字温暖过的刹那,会在回答中有深层次的感悟。情感不是寻找的,而是去体验亲近的。教师必须要能设计一些感性问题,领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情感。
3、过渡语言的感性化
过渡语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语言的作用的教学语言。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以事先精心推敲、饱含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驱动力。课堂教学中,用的巧、用的妙的教学过渡语,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如:曾听同事在上《雨霖铃》时候,教师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的分析过渡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句时,就用了这样的过渡语:别后酒醒,只见清凉的晓风吹拂着岸边萧索的杨柳,一弯残月高高地挂在杨柳梢头,此情此景怎么令人心生凄苦呢?唉,离开了你,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也等于“虚设”,而即使有千万种风情又能和谁诉说?一时间言语尽了,情意仍是相看两不厌地深长绵延。在这里教师用感性的语言过渡,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交流材料课堂教学的艺术性(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