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所用的时间,所以利用上述公式时往往容易出错. 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先确定刹车时间.若车辆从刹车到速度减到零所用的时间为T,则由公式v=v0-aT(其中v=0)可计算出刹车时间T=. 2.将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时间t与T比较.若T v0aat2进行计算时,公式中的时间应为T;若T>t,则在利用以上公式进行计算时,公式中的时间应为t. 【例3】(2015安庆二中期末)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 s与5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5∶4 B.4∶5 C. 3∶4 D.4∶3 针对训练 (2015湖北武汉二中期末)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其中之一是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开始采取制动的时间.下表中“反应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刹车距离”是指驾驶员从踩下刹车踏板制动到汽车停止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分析上表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距离 速度 正常 15 m/s 6 m 酒后 12 m 正常 15 m 酒后 15 m 刹车距离 2 A.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1.0 s B.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 C.汽车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10 m/s D.汽车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7.5 m/s 四、追击与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分析时,一定要抓住: (1)位移关系:x2=x0+x1. 其中x0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x1表示前面被追赶物体的位移,x2表示后面物体的位移. (2)临界状态:v1=v2. 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可能出现恰好追上、恰好避免相撞、相距最远、相距最近等临界、最值问题. 2.处理追及相遇问题的三种方法 (1)物理方法: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2)数学方法: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表达式是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利用判别式进行讨论:在追及问题的位移关系式中,若Δ>0,即有两个解,并且两个解都符合题意,说明相遇两次;Δ=0,有一个解,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Δ<0,无解,说明不能够追上或相遇. 6 22 (3)图象法: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可利用图象法分析,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例4】 (2015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期末)如图所示,A、B两辆汽车在水平的高速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运动,汽车B以14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汽车A以a=10m/s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已知此时两辆汽车位置相距40m,且此时A的速度为4 m/s。 2 求:(1)从此之后再经历多长时间A追上B。 (2)A追上B时A的速度是多大? 针对训练(2015福建泉州一中期末)甲、乙两质点同时、同地点向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乙始终比甲运动得快 B.乙在2s末追上甲 C.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m远 D.4s内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7 知识点三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 一、对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 1、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点,g的大小一般不相同.计算中g一般取9.8 m/s,近似计算时,g取10 m/s. 2 2 【例1】下列哪一个物体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 A.树叶的自由下落的运动 B.被运动员推出去的铅球的运动 C.从桌边自由滑落的钢笔的运动 D.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的运动 针对训练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 D.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12 gt. 22 3.速度位移公式:v=2gh. 【例2】(2015吉林期末)一颗自由下落的小石头,经过某点时的速度是10 m/s,经过另一点时的速度是30 m/s, 求经过这两点的时间间隔和两点间的距离。(取g=10 m/s) 针对训练 (2015福建八县一中期末)物体甲的质量是物体乙的质量的2倍,甲从H、乙从2H高处同时自由下落,甲未落地前的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C.乙下落时间是甲的2倍 8 2 D.各自下落相同的高度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三、竖直上抛运动的理解及应用 1、性质:是坚直向上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运动特征: (1)对称性:如图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①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②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3、求解方法 (1)分段法.上升阶段按初速度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来计算;下降阶段按自由落体运动 2计算,最大高度H?v0/2g、上升时间与下降时间相等 t?v0/g (2)全过程法.就全过程而言,它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可以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整个竖直上抛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物理量. v?v0?gt h?v0t?gt2 v2?v02=-2gh 【例3】 (2015四川资阳期末)将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空气阻力不计。下面四个速度图象中表示小球运动的v-t图象是( ) 12 针对训练 (2015云南玉溪一中期末)将小球从高塔边以v?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10m/s。求: (1)经多长时间小球的速度大小为10m/s; (2)经t?5s时,小球离抛出点的距离为多少。 9 2 知识点四 三种性质力的理解和分析 一、力、重力、弹力和胡克定律 1、力和力的图示 (1)运动状态的变化: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2)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3)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4)力的图示: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示意图:只需要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线段. 2、重力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3、弹力和胡克定律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几种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 ○ 2绳的拉力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 (3) 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 公式: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它的大小反映了弹簧的“软”、“硬”程度. 【例1】(2015福建泉州一中期末)如图所示,重物A和B用跨过滑轮的细绳相连,滑轮挂在静止的轻弹簧下,已知A重40N,B重18N,滑轮重4N,弹簧的劲度系数500N/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物体A对支持面的压力和弹簧的伸长量。 针对训练 如下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A=3 N,GB=4 N.A用细线悬挂在顶板上,B放在水平面上,A、B间轻弹簧中的弹力F=2 N,则细线中的张力T及B对地面的压力N的可能值分别是( ) A B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与典型例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