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复习题
一、沉积岩的成因及其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岩中可能存在的结构面类型。 答: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风化与剥蚀阶段;搬运阶段;沉积阶段;成岩阶段。
⑵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沉积岩的结构主要有下列三种:碎屑结构(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纸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
⑶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中各种物质成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沉积岩的构造主要有: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等);层面构造(雨痕、波痕、泥裂等)。
⑷沉积岩的层理、层面、沉积间断面(假整合及角度不整合面)及沉积软弱夹层等都属于沉积结构面。
二、断层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活断层(活动性断裂)及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答:
断层是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1)断层基本类型:①正断层:指上盘岩块沿断层面相对向下移动,下盘相对向上移动的断层。②逆断层:指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移动,下盘相对向下移动的断层。③平移断层:指断层两盘基本上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移动的断层,也叫走向滑动断层或平推断层。
(2)断层的组合类型:①阶梯式断层:是由若干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平行排列组合而成,在剖面上各个断层的上盘呈阶梯状相继向同一方向依次下滑。②地堑与地垒:是由走向大致平行、倾向相反、性质相同的两条以上断层组成的。如果两个或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则叫地堑,反之,中间上升、两侧下降则称为地垒。
⑶活断层或称活动断裂,是现今仍在活动或者近期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活动的断层。其中后一种也叫潜在活断层。活断层可使岩层产生错动位移或发生地震,对工程建筑造成很大的甚至无法抗拒的危害。 三、试述下列矿物或岩石的主要鉴定特征。 (1)斜长石 (2)黑云母 (3)花岗斑岩 (4)页岩 (5)石英岩 答:
(1)晶体常呈板状或板柱状,常见聚片双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两组解理,交角86?,一组完全,一组中等或完全;相对硬度为6。
⑵ 多呈片状或鳞片状集合体,晶体为板状或短柱状;黑色,深褐色;晶面为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薄片透明;一向完完全解理;相对硬度为2.5~3。 ⑶ 花岗斑岩为酸性浅成岩,主要矿物为钾长石、石英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等。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⑷ 页岩是由黏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泥土状。泥质结构,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⑸ 由石英砂岩和硅质岩经变质而成。主要由石英组成(>85%),其次可含少量白云母、长石、磁铁矿等。一般为块状构造,呈粒状变晶结构。 四、试述下列矿物或岩石的主要鉴定特征。 (1)方解石 (2)辉石 (3)闪长玢岩 (4)白云岩 (5)片岩 答:
(1)常见单形为菱面体或六方柱状,集合体有晶簇、粒状、致密块状、鲕状、钟乳状等;白色或无色透明,常被杂质染成浅黄、浅红、紫褐、黑等色;玻璃光泽;三向完全解理,斜交呈菱面体;相对硬度3。
(2)短柱状,常呈粒状集合体;深黑、褐黑、紫黑、绿黑色等;玻璃光泽;两向解理,中等或完全,交角87?(93?);硬度等级5~6。
(3)闪长玢岩为中性浅成岩,其矿物成分为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其次为黑云母、辉石及石英等。呈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及角闪石,基质为细粒至隐晶质。常为灰色,如有次生变化,则多为灰绿色,块状构造。
⑷白云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石,其次含有少量的方解石等。形成环境同灰岩,常为浅灰色、灰白色,呈隐晶质或细晶粒状结构。硬度较灰岩略大。岩石风化面上常有刀砍状溶蚀沟纹。纯白云岩可作耐火材料。具有层理构造。
⑸其特征是有片理构造,一般为鳞片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常见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片状、柱状矿物(含量大于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很少或不含。
五、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型及其特征,相对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答:
⑴地层的接触关系有沉积岩之间的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①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②不整合接触:指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地层。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a.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叫假整合接触,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基本相同,但两套地层之间发生了较长期的沉积间断,其间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b.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缺失了部分地层,且彼此之间的产状也不相同,成角度相交。③侵入接触:是由岩浆侵入于先形成的地层中形成的接触关系。④沉积接触:地层覆盖于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 ⑵地质年代单位按时间的长短依次是宙、代、纪、世、期、时。在地质历史上每个地质年代都有相应的地层形成,与宙、代、纪、世、期、时一一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是宇、界、系、统、阶、时带。
六、冲积土及其成因、特征。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其对河道的改造。 答:
⑴当河水的流速减小,或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时,则发生沉积,形成冲积物。冲积物按形成部位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及三角洲冲积物等。冲积物的主要特征是:①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碎屑颗粒随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按大小、比重依次沉积。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冲积物通常经过长距离和多次的再搬运,由于磨蚀和碰撞造成较高的磨圆度。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
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方式。总的说来,机械的侵蚀作用更为主要些。河流侵蚀作用按侵蚀的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或称旁蚀作用)。侧蚀作用是平原区河流及河流下游的主要侵蚀形式。侧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七、工程地质实地测绘方法。工程地质钻探过程、钻进方法。标准贯入试验的原理、指标及其应用。 答:
⑴常用的实地测绘法有三种。①路线穿越法:该法是沿着一定的路线穿越测绘场地,将沿线所观测或调查的地层界线、构造线、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现象、岩层产状和地貌界线等填绘于地形图上。②布点法:该法是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测绘比例尺的要求,预先在地形图上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③界线追索法:该法是沿地层走向或某一地质构造线,或某些不良地质现象界线进行布点追索。
⑵钻探是指用一定的设备、工具(钻机等)来破碎地壳岩石或土层,从而在地壳中形成一个直径较小、深度较大的钻孔的过程。钻探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程序:①破碎岩土;②采取岩土芯或排除破碎岩土;③保全孔壁。根据破碎岩土的方法不同,钻探可分为回转钻进、冲击钻进、振动钻进和冲洗钻进等四种方法。 ⑶标准贯入试验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贯入器打入钻孔孔底的土层中,根据打入土层中所需的能量来评价土层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准贯入试验中所需的能量用贯入器贯入土层中30cm的锤击数N来表示,称为标贯击数。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值,可对砂土、粉土、黏性土的物理状态,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成桩的可能性等做出评价。具体应用在以下几方面:①评定砂土的密实度;②评定黏性土的稠度状态;③评定砂土抗剪强度指标?;④评定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cu;⑤确定地基承载力;⑥评定土的变形模量E0和压缩模量E5;⑦估算单桩承载力;⑧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八、变质岩的成因及其结构、构造特征,变质岩中可能存在的结构面类型。 答:
⑴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处在高温、高压及其它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⑵变质岩的结构:变晶结构(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或重组合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变晶结构)。碎裂结构(是由于岩石在低温下受定向压力作用,当压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发生破裂、错动,形成碎块甚至粉末状物质后又被胶结在一起的结构)。变余结构(原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的结构特征被部分保留下来,即称为变余结构)。 ⑶原岩变质后仍残留有原岩的部分构造特征者叫变余构造,如变余层理构造、变
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流纹构造等。通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的构造叫变成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块状构造等。
⑷变质结构面可分为残留的变余结构面和变成的重结晶结构面两种。前者为沉积岩浅变质所具有,层面仍保留,但在层面上有绢云母、绿泥石等鳞片状矿物密集并呈定向排列。重结晶结构面主要有片理和片麻理等。变质岩中的薄层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和滑石片岩等,由于片理发育、岩性软弱、易于风化,常构成相对的软弱夹层。
九、褶皱的类型及其特征。褶皱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答:
(1)按褶皱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①直立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②倾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轴面与褶皱平缓翼倾向相同。③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相等或不相等,一翼岩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层序倒转。④平卧褶皱:轴面水平,两翼岩层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层序正常,另一翼倒转。 ⑵褶皱构造对工程建筑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高低,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及涌水问题。②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如果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在40?以上,或者两者走向一致,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亦或两者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更大,则对开挖边坡的稳定较为有利。③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
十、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及其划分(以纪级为例)。洪积物的特征。 答:
⑴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法,生物层序法、岩性对比法、地层接触关系法。震旦、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古近、新近、第四纪等。
⑵洪积物具有如下特点:①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②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黏土混积在一起;③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④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类型单一;⑤在剖面上,砾石、砂、黏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十一、工程地质井、槽、洞探类型。静力触探试验的原理、指标及其应用。喷锚支护。 答:
⑴井、槽、洞探包括试坑、浅井、探槽、竖井、平洞等。 ⑵静力触探是用静力将探头以一定速率压入土中,同时用压力传感器或直接用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探头的贯入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单桥探头将锥头和摩擦筒连接在一起,因而只能测出一个参数,即比贯入阻力ps; 双桥探头将锥头和摩擦筒分开,可以同时测锥尖阻力和侧壁摩擦阻力两个参数。
静力触探试验成果的应用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划分土层和判定土类;②估算土的塑性状态或密实度;③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④确定土的变形性质;⑤确定土的强度参数;⑥估算单桩承载力、沉桩阻力;⑦进行液化判别。 ⑶喷锚支护就是在洞室开挖后,及时地向围岩表面喷一薄层混凝土(一般厚度为5~20cm),有时再增加一些锚杆,从而部分地阻止围岩向洞内变形,以达到支护的目的。喷锚支护的原理是把岩体本身作为承受应力的结构体,加强岩体本身的整体性和力学强度,充分发挥岩体的作用,以便承受各种荷载,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十二、岩溶及其发育条件和影响因素,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答:
⑴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以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为主的可溶性岩层受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产生的沟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顶板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特殊的地貌形态和地质作用的总称。
⑵可溶性岩体、具溶蚀力的水及水的循环交替条件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⑶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①气候因素。②地形地貌条件。③地质构造。④植被和土壤。
⑷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有溶洞、暗河等,在附加荷载或振动作用下,溶洞顶板有可能坍塌,使地基突然下沉。②溶洞、溶槽、石芽、漏斗等岩溶形态造成基岩面起伏较大,或者有软土分布,使地基不均匀下沉。③基础埋置在基岩上,其附近有溶沟、竖向岩溶裂隙、落水洞等,有可能使基础下岩层沿倾向上述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④基岩和上覆土层内,由于岩溶地区较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易产生新的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地基恶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工程地质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