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

一、“文化”的涵义

(一) 文化的定义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 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

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 (二) 狭义文化

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称作“小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三.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政治权力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创立者是周公。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天子的正妻之长子,即嫡长子有王位的继承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2.封邦建国

即分封制。这是古代国君分封王族成员到各地做诸侯,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3.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四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特点如下:

(一)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它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它的支柱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军队,以及宣扬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势力。在武力的征服下,中国的宗教势力不得不沦为君主专制制度的附佣。

(二)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如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经历过不同的形式。秦始皇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辅助皇帝料理国事;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建立,三公九卿的权力逐渐被代替和分割;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取代了三公九卿的权力,成为实际的行政部门。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人身控制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

五 中国人的起源

1、中国人起源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中国人人种类别: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六 儒学独尊和经学兴起

1.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2.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特征: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学派主张“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典型地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论证社会人事。

3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执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五经”。

4官方哲学——“经学”: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仕”的选官制度,使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5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 今文经是指以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为依据写成定本;古文经是指用古籀文写成的儒家经书。 6玄学崛起

玄学崛起的社会原因: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大动乱、儒学神圣光圈的黯然失色使玄学应运而生。 1)玄学的宗旨及最高主题:“贵无” 。 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2)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深潮的影响(玄学的学派特征):一是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因此使魏晋学术富于谈玄析理。二是玄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促成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三是玄学的现实意蕴对魏晋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上的建构。

3)道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南北朝时基本定型。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思想渊源、神仙世界、教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显现出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明显不同。

4)魏晋南北朝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出现了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表现在一是玄学的崛兴;二是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三是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七 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和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八,汉字的历史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语素-音节文字,是在二维平面上构形;中国人整体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语言的“神而明之”、“以神统形”。

1中国文字的形态,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从原始记事到文字产生,中国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嬗变过程,由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

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1、上古初民所采用的原始记事方式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用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

2、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的经验的积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现了文字。

3、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

4、汉字形态的演变:最初的造字过程是观物取象的过程。

5、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成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6、汉字逻辑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汉字的表意功能不断完善中,汉字的结构形态无论在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历时层面来说,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嬗变过程。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属于比较成熟了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并大量使用假借字;但还保留着种种图画文字的胎迹;与图画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经线条化、轮廓化、特征化了,尤其是其用形与声的互注发展汉字的表意功能,使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大量新概念、新语汇的形成。 8、金文是周代的文字。其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不同。

9、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地方势力和地方文化对汉字作了种种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简化,但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没有中断,作为汉字发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现了直线化、笔画化的趋势。 10、小篆化是秦统一后的文字,字形简化,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合文淘汰。

11、隶书孕育于秦汉之际,其产生是汉字形态的巨变。因为此前的汉字都以曲线构形以象实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隶书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书写彻底摆脱了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隶书还大大简化了汉字的形符。当然隶书并没有改变汉字象形表意的性质,只不过是使这一手段简化了而已。

12、文字只有便于书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来自于下层的人民。 13、楷书孕育于汉末和南北朝时期。

汉字的历史(包括要点4、5、6.再加: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后来多走上了以字母记音的发展道路,成为语言符号。但汉字却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保存了下来)

九,古代科学

天体测量和历法

1、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的记载。最早记载哈雷慧星的是公元前613 年,记于《春秋》(有星孛入于北斗)。

2、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数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最早记录新星是公元前134 年。 3、中国对日月食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

4宋代天文学家苏颂设计的水运仪象台,沈括改综合型为分工型,元代郭守敬于1276年制成的简化的浑仪——简仪。

5、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性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6、战国天文学家石申著《天文》8 卷记录了121 颗恒星的赤道座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7、唐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创制的黄道游仪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最早发现了恒星位移的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近1000年。

并且发起了全国24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二至,春秋二分的日影长度,设计了一种名为“复矩图”的仪器,这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第一次子午线实测。

8、中国远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表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以计日的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9、历法:元代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编订《授时历》,就采用了365.2425日这一数值。 医学

中医学是至今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它以完整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名于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五大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简记:阴天形经脏) 2、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此书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 3、东汉名医华佗发明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和针灸疗法。

4、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收录各种药物365 种。公元659 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修成《新修本草》收录844 种药,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5、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医方11096 首,插图1162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药学成就。它不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一是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轻视理论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 二是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是封建制度的扼制。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其次是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是统治者为了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十、古代教育

1、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的《易》《书》《诗》《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或“一体石经”。后魏齐正正史二年(公元241年)在修补坏缺的汉旧石经基础上,又兼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刊刻《尚书》《春秋》《左传》(未刻全),立于太学,称“正始石经”或者“三体石经”。

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有: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十一、古代文学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共收入诗歌305 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4、《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而编成的。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玉、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楚辞也因此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6、《诗经》和《楚辞》合称为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音乐

1、中国既创立了七音阶体系,也创立了五音阶体系,以后者地位为高。

2、中国音乐按功能分五类:一是仪式音乐,用于宗教仪式;二是宫廷舞乐,服务于舞蹈;三是声乐,用歌词的内容来规范音乐表现的多样性;四是独奏器乐。五是民乐,指民俗庆典中的音乐。 3、中国音乐的特色:一是旋律为主。二是理性精神。三是节奏喧泄。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1、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

2、中国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

3、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十二、古代史学

《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为编写成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以鲁国为主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的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群象,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史学的独立发展;

十三、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二、谦和好礼“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虚也,谦让也。“德”即“和德”表现为“和气” 、“和睦” 、“和谐”。由此和睦家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还情操。

三、诚信知报以“诚”为基础,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诚实”“诚恳”“忠诚”。“信”与“诚”是相关的品德。“报”即知恩思报。

四、精忠爱国即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

五、克己奉公“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六、修己慎独己强调自己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文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

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治利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 八、勤俭廉正勤劳节俭、廉明正直。

九、笃实宽厚宽宏大度,宽宏大量。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十、勇毅力行“勇”指凭力气的血气之勇,凭意志的意气之勇和恪守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指坚忍不拔的毅力。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

十四、佛教的产生

1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自于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2、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溃灭,世界佛教中心移到中国。此前,佛教在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可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左右。 魏晋时期,佛教分为三派,即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 梁武帝、慧远和竺道生是南北朝弘扬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时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十五、古代哲学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一、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丘)子、颜(回)子、曾(参)子、子思、孟(轲)子、荀(况)子等,其经典有《诗》《书》《礼》(《乐》,失传)《易》《春秋》的“五经”,还有《论语》《孟子》《荀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598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