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详列具体学习目标
设定好各区大目标后,老师可根据班上的幼儿的整体发展程度与个别差异状况,以月为单位,将各区的具体学习目标(包含知识、情意、技巧三方面,由简到繁地一一列出。而后每隔3~4周,老师根据幼儿实际学习情况,删除孩子们已达成的项目(撤换玩具),代之以更高层次的学习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达成各区的大目标。
三、寻找适当的教材、玩具
接下来,老师便可根据既定的目标收集、设计适合的教材、玩具。当然,这当中可能会有某一件教材、玩具同时适合几个学习目标或者某一学习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教材、玩具来完成。
四、着手布置
各学习区的目标与内容决定后,老师便开始考虑,如何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空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展现其主观、自发的学习意愿;让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要提醒老师的是,自由学习的气氛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更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自由的环境也不等于为所欲为的世界。它必须建立在集体中的每一分子都能认同,并遵守大家所共同建立的制度与规则上,而这种共识的建立需要时间及有序的环境,需要一步一步地加以诱导。
(一)学习区的规划,首重明晰性与次序性,要让每一位幼儿在进入“环境”1.当他想做什么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满足需求。
2.他可以在各区内尽情发挥,但他同时也明白“在这里我可以做什么”及“我不可以做什么”。
3.轮流等待、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4.分享经验、互通有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二)根据各区所需的隐秘、特殊设施或条件及预定的使用人数,在现有空间内确定最佳位置:
1.美劳区常常需要水,所以可放在①或②的位置上。
2.积木区、装扮区人数较多,肢体活动量也较大,需要较宽敞的活动空间,因此可考虑①、④的位置。
3.科学区最需自然采光,而且需要延伸至户外的活动区,所以③的位置可能是最恰当的。
4.语文区、益智区需设在隐秘的角落,因此可考虑⑤、⑥的位置。 (三)每个区域或许都有几个理想场所,但老师还需注意:
1.各学习区的界限应力求明显,让各区在进行活动时,彼此干扰减至最低程
后就能清楚地了解并体会与认识:
度,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老师可利用各种矮柜、书架、地毯、风琴等设备作为各区间的隔离带。
2.来往各学习区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避免任何绕走、行走时发生冲撞、推挤,甚至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3.各区域所面的教材、玩具应随手可得,避免让幼儿横过教室取拿物品,增加不必要的交通量及喧吵声。
4.除了个别学习的空间设计外,教室内也要有可供小组及集体活动的地方。 (四)老师在安排个区教材、玩具时考虑的原则:
1.条理性:所摆放的教材或玩具应该力求整齐,让幼儿无需处处征求老师的同意才可使用和完全领悟老师的指导才知如何使用。这样一来,幼儿在使用时便能“一目了然”,知道该教材是做什么用的,同时也无需在一堆物品中翻来翻去,浪费时间造成混乱场面。而一篮篮摆放的形式也暗示幼儿一次只能拿一篮,摆弄完毕,按规定归放原位后再拿另一篮。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建立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其轮流、分享的社交态度。针对一些需要指导的教材或玩具,如棋类、走线、扑克牌游戏等,老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方式,先给幼儿指导或介绍使用方法,再放进学习区,这样做可以提高幼儿的处理能力。拼图、乐高等属于自我修正或创意性的教材、玩具,其条理性高,便可直接放入学习区,让幼儿自行探索。
2.数量:各区教材或玩具量应和使用人数相配合,以免造成闲置过多或不够使用的问题。也可同时供10人使用的益智区为倒,其教材或玩具的数量最好在20件左右。
3.安全性:消除或预防任何尖角、尖锐、易燃或有毒物品以及湿滑的地面。一个学习环境,内容再丰富,如果不能注意幼儿的安全而导致意外事件频繁出现的话,也是枉然。
4.美观、明朗性:幼儿的注意力与耐力比成人短暂,也较情绪化。因此,需在学习环境中营造活泼的气氛并制造各种“视觉焦点”,以激发其学习、参与的动机,并强化其专注力。例如: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暖色系且明度高(以粉蓝、粉绿、鹅黄等)的墙面与家具色调、玩具造型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五、逐步开放学习区
如果老师以为规划、布置好各个学习区后,就可退至一旁悠闲地观看幼儿嬉耍其中的话,那她可能不晓得她正替自己拉开噩梦的序幕,即将面临一波波嘈杂而又混乱的失控场面。而更糟的结果是深受混乱场面所苦的老师,认定开放教育就是“放牛吃草”任其撒野、一无是处,因而回归过去的权威教导模式,否定幼儿自主学习的价值,她将因此永远都无法欣赏到幼儿那种悠游自在、专注忘我的
学习境界。造成这样的遗憾,实在是由于老师忽略了一个关键过程,这就是一步一步如履薄冰般实施“预备周”。实施预备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适应、了解环境,进而学习尊重环境。除了使儿童知道各个学习区的游戏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学习遵守各区的游戏规则。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循环阶段:(1)引介(2)操作、观察(3)修改、定案。
在第一阶段中,老师逐步将各学习区内容与使用方法介绍给幼儿,引导幼儿适应新环境,然后让幼儿在该区内自由操弄各教材与玩具(试玩),老师则从旁观察、记录幼儿间的互动情形及使用各项器材的状况与学习反应(第二阶段)。最后根据观察资料,分析优缺点,再加以修改,或更动教材,或改动设施,并根据幼儿在“第二阶段”互动时的行为实例,引导他们认识游戏规则(第三阶段)。每个阶段能否稳当地落实执行,关系着日后幼儿的学习品质。尤其是在第一阶段,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应充分计划后,再以谨慎的态度执行。预备周进行的方法并无固定模式,老师要根据幼儿人数、年龄层、作息时间、空间大小及内容的复杂程度作弹性处理,但应掌握某些基本原则。
(一)以小组方式进行
为了让每位幼儿都能确切地熟悉教材、玩具的内涵和使用方法,在介绍时不宜以大集体方式进行,应以10~15人组成的小组为限(人数可随幼儿年龄大小递增或递减)。
(二)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学习区
幼儿的注意力与耐力都不及成人,故在介绍学习区内容时应循序渐进,每次以10~15分钟为原则(视幼儿年龄缩短或递增)。如果学习区内容较多而且比较复杂时,可分3~4天进行。
(三)实际操作、反复练习
要让幼儿彻底了解各项教材、玩具或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最佳方式,便是“动手做”。因此在介绍时,老师应做到一面讲解一面示范,而且每介绍一类玩具或一项游戏规则后,要请1~2位幼儿当场练习一遍,使他们容易记住。例如:在介绍积木的归放方式时,老师可先搬出一些积木置于中央,然后拿起其中一块说:“这是什么形状?”“正方形吗?”“让我们来找找看它的家在哪里?”接着便让幼儿轮流帮每块积木找到它的家。
(四)与幼儿共同建立游戏规则
自由与放纵常是一线之隔。要避免学习区陷入喧闹、破坏的场面,除了提供有序且有内容的设施外,还有赖于老师能否诱导幼儿一起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互动关系。而相互尊重的具体化行为之一就是遵守游戏(使用)规则。这些规则可包括:
1.使用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老师可以利用不同的乐曲节奏为“信号”,告知幼儿学习区活动开始或即将结束了。不过乐曲宜选择柔和和轻快的,以免干扰活动的进行。而整个学习区活动进行的时间,最好不要低于一小时。
2.使用人数
为避免幼儿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与抢夺上,老师可视情况需要限制各学习区的使用人数。通常年龄层愈小其行为内控力也较弱,而学习区开放之初,常有“一窝蜂”地参与现象。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可考虑使用插卡、挂牌、标示数字牌或其他方式,来帮助幼儿建立“先来先玩”及“轮流等待”的集体常规。幼儿将自己的牌子插入袋内,插满后,后到的就得等会儿再来了。要换区的幼儿则将牌子抽出,另找空位。学习区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各自将牌子放回原位。
3.教材、教具使用方式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各区的教材与设施,老师必须和幼儿一起建立各区学习内容的使用规则。例如:
(1)根据各区特色,要求幼儿每次使用一篮一件或一种教具。
(2)使用完后按照该区收拾方式,立即物归原处,好让下一个人能方便使用教具。
(3)不同区域的物品,除非特殊需要,应避免混杂使用,以免造成收拾上的困扰。
4.人际规范
当一群幼儿聚集在一起时,难免会有抢夺、争执、破坏等人际冲突,而化解人际冲突也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因此,当冲突产生时,老师必须诱导幼儿面对问题,一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经常发生的冲突包括:
(1)抢夺玩具(2)霸占玩具(3)打人、咬人(4)不收拾(5)破坏他人作品(6)未征求同意,拿人物品。
处理幼儿间冲突的方法并无固定模式,老师须考虑幼儿年龄、个人人格特质、社会背景、行为动机、环境客观条件等多重因素,再做适当处理。但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让幼儿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摆出大人的权威加以制止或代为解决。让幼儿参与的最好时机与方式便是在冲突发生时,由老师扮演中介者,描述或分析问题所在,然后由当事者或采用集体讨论方式,共同决定解决的办法。例如:两个人同时拿到一样东西时,以猜拳决定。
介绍各区游戏规则时,应避免如背诵法律条文似地一条接一条念给幼儿听,这样的方式是无法让幼儿了解或接受的。老师应先在预备的第二阶段,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形。在这阶段中,老师一定可以发现一些“不愉快”或“不好”的
状况,而这些状况便是说明游戏规则的最佳题材。例如:积木区里人太多、抢积木、霸占积木、丢积木等,老师可趁机引出各种游戏规则。老师甚至可以将幼儿决定的条文一一写在海报上,以示慎重。幼儿所讨论决定的条文可能不够周全,老师可加以补充或待日后看情况再添加、修改或删除某些条文。
各区游戏规则的多寡并无一定标准,但最好不要超过10条,以免使幼儿产生动辄得咎的生理,失了玩兴。而说明规则时应尽量用肯定句及幼儿能理解的话语来表达,这样才不会引起抗拒的心理。老师之所以要如此认真仔细、不厌其烦地和幼儿共同建立游戏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
让幼儿深刻体验,在教室(大家所共同生活的空间)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他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在此心情游戏与学习,但每个人也同时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该为共有的生活环境作出努力,建立互动法则。学习区活动就好比是一个民主社会的雏形,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权利”与“义务”的真谛。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虽然教室里的许多事务,都是由老师做决定与安排的,但老师应随时随地利用机会,将决定权转移给幼儿。久而久之,幼儿便能从中学会分析、判断是非与决定事务的方法,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自己玩的玩具自己收拾)。这是人格独立的开始。
当老师觉得一切都准备妥当就绪后,即可全面开放学习区,让幼儿凭着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各取所需,从容学习。但老师仍然需随时随地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学习状况,考虑是否有需要修改、添加或删除的设备、教材以及游戏规则。老师应该牢记人是活的,物品与条文是死的,我们必须因时、因地、因人来调整环境的各因素,以求能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11.学习环境的规划与运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