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的家乡 第一课 认识周围的世界
—家乡永昌县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学校。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和学校。 2.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我们的学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活动,你对我们的学校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发言,讲自己对学校的了解) 二、组织课堂活动
1、认识学校的位置以及自己家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 2、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 三、组织课堂活动
四、想一想,自己每天在学校做哪些事情? 五、布置课外活动,了解更多有关学校的情况。 六、安排时间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校。
第二课时 在大家庭中生活
一、谈话导入
班集体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我们都要热爱这个集体。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
你认为热爱集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后教师可让几名学生发言)
四、想一想
1.你做过那些有意集体的事情? 2.见到有损集体的现象应该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要生活,就必须劳动,因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对图片进行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一
同学们,农民为什么要种田?工人生产机器干什么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指几名学生发言,教师在旁适当点拨。 四、组织课堂活动二
认识其他的劳动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课外活动
了解周围的人,看他们分别从事什么职业。
第二课 小学生礼仪交往艺术
教学目标:认识到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这是人类群体生活所决定的,21世纪更需要学会交往;明白中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同学和家长 。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生活在社会之中,最初接触的是父母,接着就是家庭中的其他人员、亲朋、邻里、幼儿园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圈越来越扩大。这节课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生的交往。 (一)游戏悟理
首先请大家做个心理游戏:“假如没有沟通??”
设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都不能说话、传递眼神、每个人彼此没有交流,世界会是什么样? (学生思考后,分别谈谈自己的设想)
可见,交往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的人,是难以在社会立足与发展的。相反,那些开朗活泼、广交益友的人,会是如鱼得水,生活的自在快乐。下面就说一说自己的交往吧。
(二)畅所欲言
学生首先回答问题:
1、在生活中,自己经常与哪些人交往? 2、自己现在有多少知心朋友? 3、他人给过自己哪些帮助? 4、自己给他人提供过什么帮助?
5、在交往中,你认为有哪些不安全因素? 根据自己的回答,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交往。 (三)事例介绍
学生甲:过去我性格孤僻,不爱和别人交往!课下总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埋头看书,—在家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既不敢向老师请教,也不愿请同学帮助,结果学习越来越吃力,怎么努力成绩也上不去。后来经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使我明白了必须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主动和家长、老师、同学交往,我逐渐变得开朗了,乐于和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了,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学生乙:小学三年级时,我的父母离异了,当时我心中苦闷,怕同学们瞧不起我,议论我。原本开朗的我变得沉默了,上学和放学独来独往,集体活动很少参加了,班主任找我谈话,我也不吐露真情,我觉得未来的憧憬破灭了,从此学习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随之下降。在班主任多次家访和耐心引导下,使我正确认识了家庭环境的变化,懂得了要面对现实重新振作起来,班长也主动帮助我弥补学习上的缺陷,我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小学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咱们学校。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 10 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 40 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 欧洲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
们几乎天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
除了名人的事例,还有很多的名言佳句歌颂人际交往、歌颂友谊,我给大家搜了几条一起看一下。 (四)名言佳句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不论皇帝还是庶民,能在自己家中得到和睦就是最幸福的人。” ——歌德 “如果你有—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肖伯纳 (五)总结
人的一生中需要认识和拥有一些朋友,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导师、贵人、支柱、推手、知己、诤友、至交、互补者、中间人、开心果等等,各种朋友各自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独特的重要角色,对成就我们的人生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重要的积极意义。让我们在交往中不断获得真知,在交往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在交往中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作业布置
1、调查你的同学、朋友,问问他们的交往如何?有没有安全问题? 2、各组选择一个交往的事例发动组内同学把它表演出来。
第三课 对联趣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隼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
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巧 对(两则)
(一)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三个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校本课程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