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题目及答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机密 第 1 页 导论

2013-7-14

1、怎样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

基本特点:(1)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三个主要部分之间有内在联系(2)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

主要线索: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1、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因素,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原理。2、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基于发达国家的实际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较为落后的俄国首先付诸实践后,必然发生很大的落差和反差。但是经过对特殊发展规律的探索,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初步探索

1、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发展概况(参考笔记)三个阶段的基本思想、局限性(参考笔记)

2、 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因素?(P36-49)消极成分?(P49-53) 3、 如何认识和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参考笔记)

4、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笔记)

联系:(1)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提出的公有制、按劳分配、依法办事、社会历史发展观、资本主义弊端、民主管理、国家消亡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产生经典的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素材。(2)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对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 (4)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 。 区别:(1)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同情\\埋葬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 。(2)依靠的力量不同:前者主张英雄观和天才观,后者主张群众史观。(3)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和平过渡/暴力革命)。(4)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科社:唯心史观;空想:唯物史观)。(5)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同。(理性、道义、情感宗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6)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同(情欲、引力、天才人物的创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阶级斗争)(7)未来社会的描述(最完善、最理想、详细描述\\未做详细说明,只作科学预测)(8)未来社会的性质(未说明\\第一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高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内容补充: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空想社会主义尽管提出了一系列闪光思想,即使自身也经历了三大阶段的超越,但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至少存在着例如唯心史观性质、漠视无产阶级历史作用、胡罗阶级斗争意义等糟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的吸收和发展,摒弃了糟粕,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理论基石,从而惊恐想涩会注意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

5、 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参考笔记)

1、积极意义P45:(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真理。(3)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实践斗争经验。

2、消极意义P74:(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是空话,他们的活动充满幼稚的幻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其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机密 第 1 页 2013-7-14

机密 第 2 页 2013-7-14

6、 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空想?(参考笔记)

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空想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现象,它们有着原则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成熟并最终形成完整体系;社会主义空想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它们产生的的社会背景不同,依靠的力量不同,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同。社会主义空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它的背景是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着手建设自己的家园;目的很明确也很美好,就是消除阶级差别,消灭剥削,建立平等、公平、公正的新社会;这场变革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既是变革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最终会是新社会的创造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空想最初是领导着的设想,经过号召,成为广泛的群众实践活动,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相应和参与,其影响至深至远。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空想,前者是产生于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构想理论及局部少量的实践活动,后者则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具体失误。

7、 如何认识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参考笔记)

相关内容补充:区别:(1)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这种革命只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中才能发生;现实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不必在发达的工业国中发生,而可以在落后的农业国发生;可以不必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度里发生,而可以在封建阶级专政的国度里发生。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根据分别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的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经典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以后的产品经济基础上的,是属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阶段,在这个社会里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现实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不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可以建立在商品经济初期,甚至可以建立在自然经济在统治地位的社会里。 (3)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矛盾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现实社会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不一定要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以至于在比资本主义落后的多的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建立比资本主义先进得多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4)关于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所有制的发展逻辑有其客观的逻辑过程,这个过程是有生产力的发展渐进性的决定的,因此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不可能超越的。现实社会主义认为,所有制的发展没有客观的逻辑可以遵循,可以超越其中的某个阶段。 (5)关于私有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生产力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现实社会主义认为,在没有达到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生产力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6)关于私有制的废除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废除私有制必须以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为基础,不能凭政治强制力一下子废除。现实社会主义对私有制的消灭不是在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之后,而是在此之前,不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而是凭借的政治暴力手段,不是逐步改造的,而是在短暂的时期内突发式的完成的。 (7)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在生产虽有发展但是发展不足的情况下,阶级是不能消灭的。现实社会主义认为,阶级的消灭不必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联系:现实社会主义是以经典社会主义为依据发展而来的,而现实社会主义由于过于照搬经典社会主义,走了较大的弯路,现在正面临走出一条新路的历史抉择。

课后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参考笔记)

答:空想社会主义从莫尔开始到19实际中叶时期到达顶峰,期间经过300多年的时间。 (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

机密 第 2 页 2013-7-14

机密 第 3 页 2013-7-14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更加重要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预测和论证未来社会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空想社会主义在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把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某个天才人物;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2、《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些基本理论?(P72-79)

《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基本理论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 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

3、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后在19世纪下半叶的实践中有哪些新发展?(P77-82) 4、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P58

5、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P73 6.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地斗争的结果,是科学社会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占据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欧洲19世纪先进文化为依托,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推进到科学阶段。

(3)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还有一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P100)

2、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现?(参考笔记)

22.浅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机密 第 3 页 2013-7-14

机密 第 4 页 2013-7-14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对抗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其内部的冲突加深,从而形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果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参考笔记)

4、展示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参考笔记 ) 5、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参考笔记)

课后题:******************************************************************* 1、 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参考一:(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2)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落后国家必须立足国情,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4)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5)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是在战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存在很大局限性,表现在脱离了落后国 家的客观现实,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由此,俄共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市是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 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新经济政策容易同农民结合,易于被农民接受,而且党通过这种 政策可以同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争,其特征表现在以市场为取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 监督与制约。

军事共产主义在一定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从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可以认识到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 期,期间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有一定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业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另外,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借鉴别国的经验完善本国经济模式。不应该固定坚持某一种政策应该根据国情改变而改变政策。

参考二: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洋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7)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①要重视市场作用。②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③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④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2、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P121-122)、特点(P123-129)和弊端(P129-131)?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机密 第 4 页 2013-7-14

机密 第 5 页 2013-7-14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3、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推广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参考笔记或P159-164)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二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三是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第三章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课后题:******************************************************************* 1、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宝贵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当时主要是明确认识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纠正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认识到中国既不能像西欧各国那样走先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意;也不能像俄国那样,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要先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经过较长期建设,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确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采取建立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意中国的政体应当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几个党联合专政.

第三,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其次,实现”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办社会主意性质的合作经济.

第四,指出新民主主义中国文化的特点.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反映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并为其服务.

教训:(1)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科学地分析阶级斗争形势,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搞阶级

机密 第 5 页 2013-7-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题目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题目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490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