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
使用者___________ 六年级____班___组___号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
3、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并能正确利用直尺、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垂直与平行、角的含义。
2、难点是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过程】
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1、画一画: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填一填。 端点个数 是否可以延长 是否可以度量长度 直线 射线 线段 二、垂线、平行线 1、分别画一组垂线、平行线,并说出画垂线、平行线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 (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想一想:(1)什么是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画图配合说明。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画图配合说明。 (3)对垂线和平行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角
1、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
3、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画图配合说明。 4、比较大小:
(1)图中∠1和∠2哪个角大? (2)大多少?
(3)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1 2 5、角的分类。
(1)分别画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一个,标上度数。(或说出它的度数范围) (2)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各角,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90度 45度 38度 125度
四、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99练习十九第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1
6-1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使用者___________ 六年级____班___组___号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相关计算方法。
2、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过程】
一、回顾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小组交流,完成下表。 平面图形 边 角 特点(简要说明) 周长公式 面积公式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梯形 圆 二、 阅读P97例题2,完成课本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3、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结合公式推导过程) 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97“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P99-100练习十九第3--7题。 2、拓展提高:P100--101练习十九第8、9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2
6-14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
使用者___________ 六年级____班___组___号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3、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难点是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立体图形的特点。
1、回顾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完成下表: 长方体 正方体 ①、几个面; 面 ②、面与面的大小关; ③、面的形状; 棱 顶点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高 3、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观察物体
1、对照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小组交流,完成下表:(画出看到的形状并写出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从正面看 到的形状 从上面看 到的形状 从侧面看 到的形状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01练习十九第11、12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拓展提高:P102练习十九第18、19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3
6-15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四)>>
使用者___________ 六年级____班___组___号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
2、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P98例题3,交流讨论课本问题。
二、将书本P98例4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及联系。 三、回顾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归纳总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注意单位的统一)
图 表 面 积 体 积 形 名 公 式 字母公式 公 式 字母公式 称 长 表面积=(长×S=(ab+ah+bh)×体积=长×V=ab方 宽+长×高+宽2 宽×高 h 体 ×高)×2 体积=棱长正 表面积=棱长×棱长×棱方 S=6a2 V=a3 ×棱长×6 长 V=s体 =棱长3 h 有 S=2πrh+2π表面积=侧面盖 r2 圆 体积=底面积+两个底面V=sh 柱 积×高 无 S=2πrh+π积(有盖) 盖 r2 棱 长 和 棱长和=(长+宽+高)×4 棱长和=棱长×1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πdh S=2πrh 1体积=底1圆 V=sh —— —— —— 3锥 3面积×高 钢 体积=大圆柱的体积—小圆柱的体积 —— —— 管 V=π( R2- r2 )h 推 圆锥的高=体积×3无盖长方体的表面积=导 圆柱的高=体积÷底面积 ÷底面积 表面积—长×宽 公 圆柱的底面积=体积÷高 圆锥的底面积=体积正方体的棱长=棱长和式 ×3÷高 ÷12 五、知识应用:完成P98“做一做”,交流讨论,提出质疑。 六、巩固训练:完成P101练习十九第10题,P102第13~17题。 七、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4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用一根80厘米长的铁线,恰好可以制作一个长8厘米,宽6.5厘米,高( )厘米的长方体教具。
A、65.5 B、5.5 C、6.5
2、把一个正方体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后,它们的表面积与原来正方体表面积比较( )。 A、不变 B、减少 C、增加
3、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 A、4 B、8 C、16 4、已知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高相等,体积也相等,那么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的比是( )。 A、1:1 B、3:1 C、1:3 二、解决问题。
1、一种长方体排气管,每节长6分米,宽3分米,高1分米。 (1)制作一节这样的排气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制作10节这样的排气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建筑工地有一堆圆锥形细砂,底面直径为6米,高2.4米,这堆细砂有多少立方米?
3、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高5分米,底面周长12.56分米。 (1)要粉刷内外面,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2)这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六年级第二学空间与图形导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