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⑤当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表6.13上限时,横墙内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2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
(2)芯柱
为/增加混凝土砌块房屋的整体性和延性,提高其抗倒塌能力,在墙体规定部位将砌块竖孔浇筑成钢筋混凝土芯柱,也可设置替代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混凝土小砸块房屋芯柱设置部位见表6.23。外廊式或单断走廊式的多层砖房、横墙较少的房屋、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满足其与分别增加层数的对应要求.增加层数与构造柱规定相同。
表6.23多层小砌块房厘芯柱设置要求 房尾层数 设置部位 设置数量 6789四三二、 外墙转角,楼、电外墙转角,灌实3、、三 梯间四角,楼梯斜个孔; 五 四 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内外墙交接处,灌实墙体处; 4个孔;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六 五 四 同上; 对应的墙体处,灌隔开间横墙(轴线)实2个孔 与外纵墙交接处 外墙转角,癯实七 六 五 二 同h; 5各内墙(轴线>与外个孔; 纵墙交接处:内纵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内墙交 七 S三 墙与横墙(轴线〉同上; 外墙转角,灌实7六 横墙内芯柱间距不个孔; 大于2m 内外墙交接处,灌实5个孔:内墙交注:外墙转角、内外*交接处、楼电梯间四角等部位,应允许采用钢筋混凝上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
混凝土小砌块房屋芯柱应满足以下构造耍求:
①芯柱截面不宜少于120mmX120mm,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②竖向钢筋应贯通墙身且应*5每层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4>12;对6度、7度时超过5层,8度时超过4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少于1由14。
③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 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④为提高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m, ⑤芯柱与墙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度、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 2) 圈梁
圈梁是砌体房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D圈梁的主要作用有:
①加强纵横墙之间、墙体与楼(屋)盖间的连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结构的整体性;
②与构造柱一起可以有效地约束墙体斜裂缝的发展,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
③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地基+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6.24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
时,应每层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6.24的要求适当加密。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房,?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时可不设圈梁。
表6.24多居砖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墙类 烈度 6,7 8 9 外墙及内屋盖处及每层楼屋盖处及每层屋盖处及每内横墙 同上; 同上; 同h: 屋盖处间距不应各层所有横墙,各层所有横大于4.5m;楼盖处a间距不应大于墙 间距不应大于4.5m;
圈梁应满足以下构造要求:
①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②圈梁应闭合,遇有洞U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
③圈梁在表6.24要求间距范围内尤横 表6.25圈梁配筋要求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④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6.25的要求。为加强基础整体性和刚性而设置的基础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办12。
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位置与多层砌体房屋圈梁的要求相同。圈梁的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连接
①墙体间的拉结6度、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8度、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6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
多层小砌体房屋,6度时超过5层、7度时超过4层、8度时超过3层和9度时在底层和顶 层的窗台标高处,沿纵横墙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髙度不小于60mm,纵筋不少于24*10,并应有分布拉结钢筋;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②楼板与墙体及楼板间的连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末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板端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如图6.32所示。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板,6度时房屋的屋盖和7~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见S6.33),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图6.32预制板边与外墙拉强 田6.33楼板与内墙或圈粜的拉结
③屋架(梁)与墙(柱)的连接。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满足承载力要求。
坡S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出人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采用硬山搁檩时,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垛,并设置构造柱,以防端山墙外闪? 4)楼梯间
历次地震中楼梯间的震害较重,曾多次发生楼梯间局部倒塌,当楼梯间设置于房屋端部时震害更重。地震时楼梯间是疏散人员和进行救灾的要道,因此,对其抗震构造措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6
顶层楼禅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栌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度、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也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抽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 6.2.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 概述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主要指结构底层或底部两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的多层砌体房屋。这类结构主要应用于底部笛要大空间,而上部房屋开间较小的多层房屋,如底层设置商店、餐厅的多层住宅、旅馆、办公楼等建筑。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震害特点为:震害大多发生在底层,一般上层震害轻而底层震害重;通常底层各构件震害表现为墙比柱重、柱比梁重。其主要原因是该类结构底柔上刚,竖向刚度发生突变,在刚度相对薄弱的底层形成变形集中。因此底部桓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6.13的限值。 . 为了防止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底部因变形集中而发生严重的震害,要求底部框架部分不得采用纯框架,必须加设抗震墙,并对侧向刚度比加以限定c 8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6度、7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6度且总层数不超过4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并进行底层的抗震验算。底部抗震横墙的间距应满足表6.15的要求。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墙的数量根据侧向刚度比确定。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方向,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大于 2. 5,8度时不应大于2,且均不应小于1.0。对于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ffi)体房屋,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按下式计算: T==675 ^.(.)式中k,、k2——分别为底层、二层的侧向刚度; ^.ml——分别为底层框架内单片砖墙、二层抗侧力单片砖墙体的侧向刚度,按式(6.50)或式 (6.51)计算; —底层单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侧向刚度,应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近似按式(6.51)计算; K——底层单柱的侧向刚度,按改进的反弯点法计算。 1) 2) 抗展计算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同样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顶部附加地震影响系数&=0,同样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底部框架以上砌体房屋部分的抗震计算与多层砌体房屋相同,本节主要介绍底部框架部分的抗震计算。 (1) 底层地震剪力设计值 为了减轻底部的薄弱程度,《抗震规范》规定: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将底部剪力法所得底层地震剪力再乘以增大系数,即 (6.76) 式中4为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与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之比y有关,f=当计算的f<1.2时,取f=1.2;f>1.5时,取芒=1.5。 对于底部两层框架房屋的底层与第二层,其纵、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f (2) 底层抗侧力构件的内力分配及抗震计算 底部框架柱和抗震墙的设计按两道防线的思想进行:在结构弹性阶段,不考虑框架柱的抗剪贡献,而由抗震墙承担全部纵向或横向的地震剪力;在结构进人弹塑性阶段后,考虑到抗震墙的损伤,由抗震墙和框架柱共同承担地震剪力。 抗震墙承担的地震剪力按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进行分配,第i片抗震墙分配的地震剪力为: ^=' (677) 根据试验研究结果,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开裂后的有效侧向刚度约为初始弹性刚度的30%,砖抗震墙或小砌块砌体抗震墙的有效侧向刚度约为弹性刚度的20%,则第i柱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为: \ra+Z尺. 地震作用将对整个结构底层顶部产生地震倾覆力矩,其在底层抗震墙和框架柱之间按抗震墙和根架柱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比例进行分配5框架柱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 如图6.34所示,作用丁整个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的顶部地震倾覆力矩况,可按下式计算: M,= (6.79)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或小砌块的砌体墙时,底部框架柱的轴向力和剪力,应计入砖墙或小砌块墙引起的附加轴向力iVf和附加剪力V,,分别按下式计算: N,=V,H,/l (6.80) V<=V, 式中氏——墙体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柱两侧有墙时可取二者的较大者; H,、1~~分别为框架的层高和跨度。 底部框架柱、框架梁、钢筋混凝土墙的抗震验算 底部中枢架柱、托墙梁、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按6.1节进行抗瘦验算?底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底部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三、二级采用。 (4) 底部嵌挪f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或小砌块墙及两端框架柱的抗震计算底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抗震墙或小砌块墙及两端框架柱,其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VrEv r,^(,8I)?REc 式中K~嵌砌普通砖墙或小砌块墙及两端框架柱剪力设计值; 心碎墙或小砌块墙水平截面的计算面积,无洞口时取实际截面的1.25倍,有洞口时取截面净面积,但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的墙肢截面面积; ——分别为底层框架柱上下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奶十规范》(GB50010)非抗震设计的有关公式取等号计算; H0——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两侧均有砌体墙时取柱净高的2/3,其余情况取柱净高; yREc——底层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 Tre.——砌普通砖墙或小砌块墙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9。 3>抗震构造措施 (3) (678) (1>材料强度要求 框架柱、混凝土抗震墙和托墙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过渡层砌体块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砖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砌块砌体勘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lOe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上部抗震构造措施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尾的上部结构的构造与一般多层砌体房屋相同。但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x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x190mm),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ra;芯柱每孔插筋不应小于¢14,芯柱之间沿墙高应每隔400mm设焊接钢筋网片。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结。 与底部框架-抗震墙相邻的上一层砌体楼层称为过渡层。过渡层的震茗较重,因此过渡层抗震措施应适当加强。上部砌体墙的中心线宜与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的中心线相重合;构造柱或芯柱宜与框架柱上F贯通;过渡层应在底部框架柱、混凝土墙或约束砌体墙的构造柱所对应处设置构造柱或芯柱,墙体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芯柱最大间距不宜大于 1 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6度、7度时不宜少于4叫6,8度时不宜少于4?18;过渡层芯柱 7 的纵向钢筋,6度、度时不宜少于每孔14*16,8度时不宜少于每孔1?^%一般情况下,构造柱或芯柱纵向钢筋应锚人下部的框架柱或混凝土墙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托墙梁内时,托墙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下部框架-抗震墙层的抗震构造措施 ①楼盖。过渡层的底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戍少开洞、 开小洞,当洞□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3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 ③约束砖砌体抗震墙。墙厚不应小于240 mm,应先砌墙后浇框架。墙长大于4m和洞口两侧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沿框架柱每隔300mm配置248水平钢筋和 ④约束小硕块砌体抗震墙。墙厚不应小于190 mm,应先砌墙后浇框架3墙长大于4m和洞口两侧应在墙内增设芯柱。沿框架柱每隔400mm配置2狀水平钢筋和如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并沿砌块墙水平通长设置;在墙体半髙处还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系梁不应小于190mmx190mm,纵筋不应小于4^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6,间距不应大于200mm, ⑤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框架柱。柱的截面不应小于400 mmx400mm,圆柱直径不应小于450mm;柱的轴压比,6、7、8度时分别不宜大于0.85、0.75、0.65;柱的纵向钢筋最小总配筋率,当钢筋的强度标准值低于400MPa时,中柱在6度和7度时不应小于0.9%,8度时不应小于1.1%;边柱、角柱和混凝土抗震墙端柱在6度和7度时不应小于1.0%,8度时不应小于1.2%;柱的箍筋直径,6、7度时不应小于8mm,8度时不应小于10tnm,并应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柱的最上端和最下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一、二、三级的增大系数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建筑结构抗震设计(3)(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