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的思考题(4道)
1、简述公共管理定义及其体现的新理念;
答:定义: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据公民精神和市场原则去整合社会资源,借助非政府公共组织,运用经济、法律的方法,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最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新理念:
1) 、不该政府管的,政府坚决不管;
—实行政企、事、资、中分开,政府提供服务、监管、仲裁; 2) 、该政府管的,政府尽可能不管;
—节约权力、职能,利用道德与市场手段,交给公民社会; 3) 、非政府管不可的,政府和社会共同来管; —培育公民精神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治理。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 ——服务型政府
——社会管理创新——治理体系与能力 2、何为亚细亚政府模式,有何表现?
答:《康德苏报告》----“亚细亚政府模式”:封建、权贵、裙带、人治 表现:政府强权、官商勾结、官治金融、商人行贿、官员寻租、严重泡沫经济、银行严重不良贷款。 3、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我国亚细亚政府模式哪些表现?
答:1)政府万能:国家权力职能化;
2)首长立项:政府职能万能化; 3)企业施工:万能职能部门化 ; 4)银行拿钱: 部门职能个人化; 5)政绩工程:个人职能权力化 ; 6)产权虚位:权力职能垄断化 ; 7)无人还钱: 垄断权力寻租化; 8)百姓代过:政绩化; 9)社会风险:危机化。
4、十六大确立的政府新职能及其实质是什么? 答:新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实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对公共管理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答: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两个词组成。 “公共”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或政府的角度,“公共”是指涉及的是主权、合法性、福利一类的问题;二是从公共职能和公共活动的范围上来界定;三是从政府执行活动或职能的角度来下定义。 对于“管理”,许多管理学大家有着自己对“管理”的独特认识。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特
别是科学管理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的目的,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第二讲的思考题(8道)
1、 简述公共管理主要观点与实践;
答: 公共管理学从经济学中汲取了一些主要原理,包括经济人、理性人假说;公共选择,市场竞争;用者付费,交易成本;顾客至上、绩效管理;契约合同、集约经营;承包租赁、委托代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辅业外包、人力资本等等。提出了如下提出了如下观点并实践:
(1) 利用“经济人”假说,提出了“共同治理”。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在追求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行为。政府应保护、利用这种积极行为,同时对破坏行为加以制约,促进“经济人”共同参加社会管理。
(2) 利用“理性人”假说,提出了“国退民进”。“理性人”确认赚钱才会有投资行为,政府应该退出,创造能够赚钱的环境,公共事务可以借助民间投资,即民资进入。 (3) 借用交易成本观点,建立了公共产品理论。政府把公共服务职能变成
公共产品的生产,用者付费。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以后,政府逐步退出。
(4) 利用“顾客至上”观点,提出建设“企业型政府”,让政府具有企业精神,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视为市场中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公众是购买“政府公共产品”的“顾客”,政府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 (5) 借鉴招标、承包、租赁、委托、代理、拍卖等市场手段,推进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即“职能外包”。会使社会活力增加,政府的审批职能弱化,权力寻租现象减少,政府机构随之彻底精简。 (6) 借鉴合作制理论,培养多种形式的非政府公共组织(NGO),实现公 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只是多元化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 (7) 借助市场经济的契约原则,政府通过合同,建立与非政府公众组织的经济(利益)与法律(责任)的关系。通过政府依据合同对非政府公众组织的监管,防止非政府公众组织产生“官场病”、“二政府”现象。 (8) 依据“虚拟资本”理论,提出了“经营城市”。对城市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如基础设施)、相关的延伸资本(如街道、桥梁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广告权)等进行营运,从中获得一定的效益,再将这些效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目中去。 (9)借鉴物力资本理论,产生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 舒尔茨提出:人才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获取人才需要资本投入,投入和获取成正比;人力投资就是为了获得正当的投资效益;人力投
资应当和可以产业化、市场化。 (10) 借鉴企业人事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如入口招聘制、绩效考核制、功绩晋升制、末位淘汰制等,建立忠于职守、业务熟练的公务员和公共管理人员队伍。 (11)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快社会多元管理主体之间的网络建设,建设“网上政府”,即电子政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12) 吸收和接纳了“治理”理论。治理,就是各种公共组织和个人机构管理共同事物的总和,事实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最佳合作。
(13) 政府角色应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再造。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权利政府”转变; 2、简述经济人、理性人假说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启示; 答: “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 利用“经济人”假说,提出了“共同治理”。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在追求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行为。政府应保护、利用这种积极行为,同时对破坏行为加以制约,促进“经济人”共同参加社会管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内蒙古党校研究生《公共管理》思考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