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
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分界面。
(六)大紫斑泥岩(K3)
中粗粒石英砂岩:灰,灰白色,主要有石英组成,含少量岩屑和长石,硅钙质胶结,分选差,中等,常见大型板状层理,由上而下颗粒变粗,底部含石英,燧石小砾石,局部间夹灰绿色粉砂岩和泥岩将其分为两层,全区普遍发育,厚1.29-10.01m,平均5.14m,其底界
以紫斑泥岩为主夹紫色粉砂质泥岩,灰绿色泥岩,有时红绿相间,层理不清,呈团块状。全区稳定,颜色醒目,厚1.56-17.04m,平均6.93m
(七)三9煤底含鲕状泥岩。
灰,灰绿色泥岩,下部有具紫斑和黑斑含菱铁质细鲕粒为其特征,顶部常具线理状,镜煤和根化石。鲕状泥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石英和形状不规则的团块状褐色铁矿,厚2-5m,平均3m,是控制三9煤的良好标志,易于与其他煤层底板相区别。
(八)夹矸煤顶板砂岩(K4)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灰色,以石英为主,次岩屑和长石,中粒砂状结构,层面富含岩屑和泥砾,具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东部发育稳定,西部常相反为砂质泥岩。厚0.52-22.50m,平均4.45m,为控制三9煤的辅助标志层。
(九)红砂炭砂岩(K5)
铁质砂质或菱铁质鲕状砂岩:为四4煤的直接顶板。灰—灰白色,细—中粒,由团块瘤状褐铁矿及石英屑组成,具微层状构造,由菱铁矿细鲕粒显示层理。全区稳定,厚度1.31-21.88m,平均5.56m。
(十)四、五煤段分界砂岩(K6)
20
煤炭资源
磨圆中等,泥质胶结。全区不甚稳定,厚2.07-14.83m,平均9.6m。
(十一)五2煤底板砂岩
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灰绿色,由石英,长石,岩屑及少量燧石组成。分选差,
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灰,灰白色,由石英,长石及岩屑组成。中粒砂状结构,分选中等,滚圆度差。含较多鲕粒和泥质扁豆体,具大型小型,交错层理,纹理倾角较大。上部黑色粉砂岩,偶见虫穴。全区稳定,厚3-5m,是五2煤的间接底板。其与五2煤之间常有一层高岭质粘土岩,质细腻,可塑性强,风化后呈白色,亦为对比五2煤的良好标志。
(十二)柳叶炭砂岩(K7)
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灰白色,主要有石英,岩屑组成,含少量长石和燧石。分选度好,磨圆中等,上部含炭屑,有小波状层理,具灰黑色泥岩压扁体。中部多含菱铁矿鲕粒,交错层理,下部灰黑色泥岩纹层,具有水平和断续层理。K7砂岩不太稳定,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为五2煤间接顶板,厚3.59-10.77m。平均6.76m,是控制五2煤的辅助标志。
K8为五、六煤段分界砂岩,全区发育,厚0.73-16.39m,平均7.74m,仅在122.123勘探线厚度变小变为泥岩。
(十四)硅质泥岩:黑色,致密,坚硬,贝壳状断口垂直节理发育,表面常见薄层铁质氧化物,有三—四层。
硅质泥岩仅见于七煤段中。常见夹在七2-10cm,是鉴别七煤段的重要标志。
三 煤层
5
煤及顶板上下,多达十余层,厚度仅
21
煤炭资源
厚度,七5、四4,一4则偶尔达到可采厚度;现将可采煤层二1煤叙述如下:
白庙井田内唯一的可采煤层为二1煤,此外区内尚有三9、五2和六4局部达到可采
二1煤层直接顶板,多为厚而坚硬的灰白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即大占砂岩(K1)井田内零星部位直接顶为深灰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伪底为炭质泥岩和根土岩,共厚0.76-2.05m。其下为灰色红砂岩和黑色粉砂互层厚级7-8m。
二
1
煤层层位稳定,呈不均匀的层状或连续的透镜状,煤厚变化颇大,据井田内
21个钻孔统计,煤厚0.24-12.43m,平均5.56m。其中云盖山断层以上八个钻孔的煤厚为1.57-12.43m,平均6.92m。生产巷道,揭露煤厚0.00-15.5m平均5.41m。云盖山断层以下钻孔13个,煤厚0.24m到2.09m,平均4.68m,根据采矿对煤厚划分的规定,井田应划属于厚煤层分布区。
(一) 二1煤厚变化牲特征
总的看来,井田浅部平均厚度大,深部平均厚度小,二者相差2.24m。井田二1煤厚度分布还有如下特点。
1、厚薄煤带相间分布
22
煤炭资源
井田内无论在走向上或倾向上,大范围内表现一种厚和特厚煤与薄,及中厚煤层。呈相间分布的特点,在云盖山断层上部,钻孔和生产实测资料表明,在2701孔一带有个长300m左右的厚及特厚煤层区。向西紧接着有一个约400m宽的薄至不可采带(倾下往下增厚)。再向西约500-600m又一个厚煤带,带宽300-350m。再向西又是一个厚及特厚煤带,过了123勘探线,又开始变薄。一般厚煤带个体呈东西向,厚煤带串列方向NE45°,其间是薄及中厚煤层分布从二1煤等厚线图看,云盖山断层以下也存在着这种厚薄带相间的特点,不同的厚及特厚的延伸方向与井田北东,构造线相一致。这种厚薄相间分布特点,是地史时期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受构造控制的。
2、煤层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迅速。
一些特厚煤层点或薄煤点所代表的范围都不大,在一个小范围内就会发生变化。如1251孔,煤厚8.73m,沿走向向东60m煤厚就变成2.4m,变化度达10.5%。向西仅200m,煤厚为0.3m,已不可采。又如2710孔,煤厚11.07m,沿走向两侧各10m煤厚分别变为9m和8.5m,超过30m煤厚只有6m了。2302孔煤厚12.43m,而在咫尺的402、401工作面平均厚度仅3.5m,一些薄煤带也是这样,生产揭露的四个不可采块段,范围也不大,长轴一般100-150m,短轴为50-100m。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利用某些特厚煤点或薄煤点,进行储量计算时要特别慎重。
3、煤层厚度在走向上或倾向上呈跳跃式变化
煤层厚度沿走向或倾向不具渐变规律,而是忽薄忽厚地变化,如213下机巷,沿走向东每15m一个探煤点,煤厚分别是7.2m,6.7m,6.9m,5.2m,5.3m,8.1m,7.2m,和2.5m。沿倾向一西250m上山在250m范围,煤厚一直是在可采,不可采之间多次反复变化。这反映一个规律,即薄煤带还有厚煤,厚煤旁侧必有薄煤的特点。
23
煤炭资源
第六章 矿区水文地质
一、区域含水层及隔水层
云盖山矿区的含水层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碎屑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和可溶性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三个基本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在云盖山井田范围内,基岩大多裸露,本含水组不发育,仅在沟谷处有少量松散沉积物,对煤矿开采没有影响。
(二)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
二叠系砂岩构成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的主体,各种砂岩总厚度可达200m,其中位于可采煤层顶板的砂岩,开采时属于直接充水含水层,拘云盖山矿区数十层抽水试验统计,除平顶山砂岩;各层砂岩单位涌水量仅为0.000346-0.1585m3/S,大多数小于0.015m3/S,特点是水压高,水量小,补给不足,易于疏干。大量生产矿井及小煤窑生产实践证明,砂岩裂隙水从没造成事故。平顶山沙岩,粒度粗,厚度大,单位涌水量为本区砂岩之冠,一般为0.01——0.11/s.m,但其主采二1煤层较远,(平均距离超过100m)对煤矿采掘的影响不大。
(3)可容性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组。
2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地质专业毕业论文经典(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