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2017年)
1.1城市总体规划
成都市前三期建设规划所依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都是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以下简称“2020年总规”)基础上产生的。而2020年总规的编制和修改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波折,其编制和修改过程如下阐述:
2020年总规第一版于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通过;2003年7月,成都市启动了2020年总规修编工作。2004年4月,2020年总规修编大纲通过住建部审查; 2005年总规修编成果经四川省政府审议通过后按程序上报国务院。但因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总体规划报批工作暂停。灾后重建后,成都市结合城乡统筹实践、灾后重建重大项目及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新要求,形成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1年8月,四川省住建厅按程序向住建部上报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成果的报告》(川建[2011]61号)。2012年9月,通过住建部第48次城市总体规划部级联席会审查。2013年5月,住建部第5次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成都市2011版总规,形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次常务会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意见》以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成果审核报告》。经修改完善后,按程序上报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2月,收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审核意见》和住建部《关于规范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上报成果的规定》(建规[2013]127号)。2015年11月26日,成都市收到《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199号)。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199号)批复主要要求:第一,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75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坚持城乡全域规划,在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中心城区转型提升和功能疏解,着重发展卫星城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第二,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
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2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36平方公里以内。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要根据成都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研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第三,做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的批复》(国函?2014?133号)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市场深度融合,提升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第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推进成渝交通一体化。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做好停车场规划布局,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第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2016年3月,成都市启动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期初定2016-2030年。2016年5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评估通过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审查,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转报成都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2017年3月2日,国务院同意成都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7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大纲方案通过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审议,2017年3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通过了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技术审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职能为“西部金融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功能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集中建设区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规模控制目标为:城市人口1400万,中心城区680万,外围720万,城市建设用地1400平方公里。同时,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等战略要求,规划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与10
个工业点,远景总体规模为1000平方公里,其中2020年增加至554平方公里,2025年达到773平方公里。 1.2线网规划
1.2.1 2001年版线网规划
成都市在2000年即编制完成了第一版由5条线路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如下图所示。该线网规划依据1995版2020年总规,并于2001年9月经成都市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正式批准。
图1.2-1 成都市2001版轨道线网规划
1.2.2 2005年版线网规划
2005年,随着“全域成都”系列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进行了修编。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也相应地完成了修编工作,提出了由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的放射形线网。整体线网共分为两个层次,其中骨干线4条,辅助线3条。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线路全长274km(其中:中心
城区内全长186km),中心城内线网密度达到0.34km/km2,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1.13km/km2。
图1.2-2 成都市2005版轨道线网规划
骨干线:1、2、3、4线为骨干线,形成线网的基本骨架。骨干线皆为穿越核心的直径线,两两相交围合地区恰好是CBD和中心商业区,使城市核心区的快轨覆盖面积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所有的外围组团与中心城的轨道交通连接都用骨干线实现,有利地支持了外围组团的发展。只要基本骨架建成,轨道交通就可以在主城区内达到基本规模,成为客运交通骨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轨道交通线网。
辅助线:5、6、7号线为辅助填充线,在基本骨架线网形成后,在中心区与外围区内,加密线网,扩大轨道交通覆盖范围,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可以理
解为,除骨干线网外,辅助线网是成都远景发展需要的线网,是轨道交通建设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取舍的线网,因此其建设时机应在骨干线网形成之后。
1.2.3 2011年版线网规划
2011年,在“灾后重建”、“天府新区规划要求”等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又进行了修编。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也相应地完成了修编工作,新一轮《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11年3月22日获市政府批复。
新的线网修编在2010年1月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及已批复线路的基础上推荐远景线网方案由24条线路组成“环加放射”的线网形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层次中,由4条骨干线、4条辅助线组成“1环4主3辅”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市域轨道交通层次中,由2条市域铁路线、10条市域快线组成“1环9放射1连接”的市域轨道交通网。另外,为应对新城组团未来发展风险,还构建了4条区域预留线。
市域范围内轨道交通线路全长937km(含成灌线、成彭线,不含区域预留线),中心城区线路长度为424.5km。中心城区内线网密度达到0.76km/km2,核心区内线网密度1.5km/km2。核心区(一环内)直接覆盖率达到88.2%,间接覆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直接覆盖率达到55.6%,间接覆盖率达到84%。
全线网共设车站373座(含成灌线、成彭线,不含区域预留线),其中普通车站290座,双线换乘站75座,三线换乘站8座。
在2011版线网编制过程中,成都市新机场的选址等相关研究尚未稳定,因此在该版线网中并未体现新机场线的方案。在依据此版线网编制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报批过程中,成都新机场的选址方案和功能方案基本明确。考虑新机场对于成都的重要地位,且距离中心城距离较远,有建设新机场线衔接新机场的必要。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的批复中明确了18号线的近期建设,根据发改基础【2015】958号文,明确新增新机场线(18号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2017年)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