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1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5 页 共 22页

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

4.1 控制点的布设

4.1.1 沉降基准网 4.1.1.1布设方案

地表、建筑物和围护结构等沉降监测的质量好坏及其观测资料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沉降监测基准网点的埋设和观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本工程项目的特点,本次沉降监测基准网点由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组成。其中水准基点为本工程沉降监测的高程基准。

4.1.1.2 沉降基准点选埋原则

(1)通视条件好,便于观测。

(2)必须选埋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识长期保存与观测稳定的区域内。

(3)选埋基点应现场踏勘,并结合地质实际情况,确定埋设深度。

(4)水准基点标石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4.1.1.3 沉降基准网的初值测量

将基准点与施工方提供的施工高程基准点(高程已知)进行联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通过测得的高差计算出每个基准点的高程。基准点观测采用往返观测,观测顺序是后—前—前—后,返测时奇偶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偶奇站的观测顺序相同。基准点的首次观测,应进行三次独立观测,取观测合格结果的中数作为基准点的初始高程。 4.1.1.4沉降基准网的数据处理

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等。

观测数据平差使用Nasew V3.0商用平差软件,以测站定权;数据处理采用河海大学开发的建筑沉降分析系统Settlement ST 4.3进行处理。

沉降分析应先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和分析,从而判断观测点是否变动,可根据前后两次

观测数据的平差值的较差,通过组合比较的方法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当基准点前后两次平差值的较差小于2√2倍的实际测量单位权中误差时,可认为基准点相对稳定。 4.1.1.5沉降基准网的检测

为了确保沉降观测成果的准确性必须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复测,沉降基准网复测周期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和沉降观测的精度需求来确定。原则上规定:在基准网建成后,应在工程施工后1月进行第一次复测,此后每隔3月复测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性调整复测周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仅局部复测,而非全面复测,以便减小复测的工作量。基准网的复测方法和初值测量方法相同。通过测得的两个点之间的高差与前一次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4.1.2水平位移基准网

4.1.2.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选点原则

(1)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长期保存,在施工期间不易受破坏的位置。 (2)有良好通视条件,即使在施工期间,也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

(3)点位尽可能远离建筑物,远离高压电线,变压器等设施,以消除各种外界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

(4)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2米。

(5)各级别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应少于3个。

根据现场踏勘,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利用基坑北侧高铁监测基准点点位(已埋设观测强制对中墩),编号J1、J2、J3。 4.1.2.3水平位移基准网初值测定

水平位移基准网采用边角测量方法,假设其中一个基准点的坐标J1(X1,Y1),将全站仪在J1点设站,设定J1~J2边为零方向,照准J2点,测得J2边的边长,即可得出J2点的坐标(X1,Y12),将视距丝照准J3点,测J3边方位角(经过平差后的),可得J3点坐标,测量次数不得少于3次。 4.1.2.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数据处理

水平位移基准网数据处理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严密的经典测量数处理方法—间接平差法计算,观测数据平差使用清华三维Nasew V3.0商用平差软件。为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还将利用其他商品化平差软件(如南方平差易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检核。本工程沉降基准点与水平位移基准点共用。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6 页 共 22页

4.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为了准确反映围护结构顶部水平、竖向位移情况,控制每个结构类型断面处变形情况,对围护结构顶部埋设测点进行监测。本工程布设监测点共35个。 在围护桩顶部冠梁上采用道钉打入,如下图:

测监点

图4.1 桩顶道钉埋设示意图

图4.2 围护结构顶观测实景图 ①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沿围护桩顶部间隔约20米布置监测点。 ②围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监测 测点与水平位移点共用。

4.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沿基坑外侧土体间隔约50米在土体中布测斜孔,本工程布设12个。

首先在围护桩外侧土体中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外径,一般测斜管是外径Φ70,钻孔内径Φ110的孔比较合适,孔深一般要求超出围护结构底3~5m比较合适,硬质基底取小值,软质基底取大值。然后将在地面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内,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安装或埋设过程中注意事项如下:

a) 采用测斜仪在埋设在土体中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测点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

置;

b)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c)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d)作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测斜管(上下口密封)导墙冠梁土体围护桩 图4.3 土体测斜孔埋设截面图

4.4立柱隆沉监测

为防止立柱竖向位移引起基坑的破坏,在临时立柱上布设竖向位移观测点,按照规范本工程布设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12个,采用道钉作标志。

4.5支撑轴力监测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7 页 共 22页

4.5.1 测点埋设:本基坑采用2道支撑,第一道砼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筋应力计。在支撑钢筋绑扎的过程中,将设计位置处的支撑两侧中间位置处的主筋切断并将钢筋计焊接在切断部位,在

图4.4 钢筋计埋设截面图 浇筑支撑砼的同时将钢筋计上的电线引出以便今后测试时使用。

图4.5 支撑轴力钢筋计埋设实景图

测点埋设在基坑内支撑受力较大的支撑上,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保持一致。对于混凝土支撑,每个截面内埋设4个钢筋计。钢筋计电缆线固定在钢筋笼内,然后将各线头引出置于施工不易碰撞处;在支撑上选择支撑轴力较大的点位为监测点。将钢筋计的固定卡口焊接在需要测试的支撑钢筋上,每个断面4个钢筋计。并把导线外用φ50㎜的铁管固定到支撑表面引到方便测试的位置,连接在接线箱内保护。现场实景如图4.5所示。

4.5.2 第二道支撑采用609钢管支撑,支撑内力监测采用应变计。 1)观测点布置及安装方法

共布设13个应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设2个应变计,分别布设在刚支撑两侧,采用频率仪测读计算出梁体的应力,布设如图4.8。共布设13个应力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设2个应变计,分别布设在刚支撑两侧,采用频率仪测读计算出梁体的应力,布设如图4.6。

图4.6 应变计示意图 (1)将应变计模型穿过安装座到位后拧紧止紧螺丝 (2)安装座与钢支撑接触部位电焊连接。

(3)送开止紧螺丝取出模型,将应变计小心穿过底座后拧紧止紧螺丝即可。

(4)应变计一般在钢支撑两侧各安一套以防损坏,如果两套同时测量则取它们的平均值。 2)监测点设置

埋设方法:把底座螺旋焊接固定在设计位置,放入应变计,用便携式读数仪调整应变计的初始度数,接线到数据采集器。 3)监测方法

初始度数R0与随后读数间的变化可以通过从随后应变计减去初始应变计算得到。注意压缩应变引起读数减少(R1?R0的差为负数),而拉伸应变引起读数增加(R1?R0的差为正数)。计算应变的公式为:

???(R1?R0)B 式中 B-仪器系数。 每次监测后,绘制监测点形变量统计表和变化曲线图。

4.6坑外水位监测

水位的监测主要是检验基坑止水帷幕的效果,这将直接影响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本次监测重点将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沿基坑四周间隔约40m布设水位孔,基坑北侧水位监测孔埋设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8 页 共 22页

图4.7 水位管埋设示意图

在距离高铁桥墩20米左右的范围内,共计埋设水位监测孔21个。监测过程中由于监测高铁沉降需求,新增加了29个水位监测孔。埋设方法如图4.7.

4.7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在基坑西南侧东方维罗纳小区已建建建筑物墙体上布设测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共计监测4幢建筑物,每幢建筑物布设4点,共计16个监测点。

竖向位移观测点的埋设方法如图4.11所示,在建筑物转角处钻孔埋设L型监测标志,若测点处不宜钻孔,打设射钉作观测标记。

图4.8 水位管埋设截面图 图4.9 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

4.8坑外地表沉降监测

在基坑外围分别距离围护结构5m、15m及30m处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测点采用专用装置在硬化路面上钻孔,采用L600Φ16螺纹钢筋打入原状土中,孔内用砂石捣实,监测点上部加盖保护。

测监点

图4.10 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埋设截面图 4.9现场巡视

基坑底部或周围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现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观测(如涌土、隆起、陷落等),以及周边路面沉降、裂缝等现象,采取现场巡视方式观测。

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 G312分流线下穿通道基坑监测(2013-JC-028) 第 9 页 共 22页

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5.1开挖前的现状调查及现场巡察

在施工前,先了解掌握监测对象的情况,对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现状进行调查,对现有裂缝等异常情况进行编号,量测裂缝的长度和宽度,拍照记录存档,并在施工过程中观测发展变化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巡察工作,对围护结构体系和周边环境定期巡察,并进行认真记录,现场巡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在开挖和支护后进行该项目的目测观察,可以直观、有效的反映围护结构体变形情况,目测结果可以供建设方调整土方开挖的时间和工序。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围护结构

(1)围护桩成型质量;

(2)桩顶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 (3)围护体是否出现裂缝。 2 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5)车辆行驶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对边坡是否存在安全威胁; 3 基坑周边环境

(1)周边道路有无裂缝出现;

(2)当出现集中降水现象时,需现场记录降水水量和降雨后地表水流向情况。 4 监测设施

(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2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系统

平面控制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以工程的主轴线或与其相平行的边线、红线等作为工程坐标系的主轴线);

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施工水准点联测); 已知控制点成果均由施工单位统一提供,做到基础数据的统一。

作业时要遵守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加密的控制测量原则,按基准点控制测量→工作基点测量(如有)→监测点测量的程序,注意各类点的监测、维护以及方便使用。

5.3 沉降观测

5.3.1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美国天宝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条码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0.3mm/km。

将沉降观测点和沉降基准点组成一条闭合导线,观测的3个基本步骤为:照准、读取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照准、读取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照准、读取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照准、读取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采用这种观测模式的目的是消除仪器或尺台的沉降误差及读数的印象误差对水准测量的影响。虽然DiNi03电子水准仪的水准标尺只是单一的条码标尺,并无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分,但为了消除仪器或尺台的沉降等随时间变化的误差对水准测量的影响,在测量中我们建议采用后前前后的测量模式。返测时奇偶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偶奇站的观测顺序相同,往测时测得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基坑监测总结(中环123) - 图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9313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