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萧萧》的思想意义: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
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 ,以 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答案:1.北宋。2.《资治通鉴》,编年 (二)字词解释题
⒈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侵夺。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用绳子捆绑,指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中原之地。则效: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七、研习与思考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6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国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证明没有冲突的变革,便没有文明的前进与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一个是主张胡族向汉人学习,一个是主张汉族向胡人学习,前后相映成趣,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资治通鉴》对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也有详细的记载,阅读下列文字,谈谈孝文帝是怎样让大臣们听从他的主张的。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二月)壬寅,魏主北巡;癸卯,济河;三月,壬申,至平城。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燕州刺史穆罴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平阳公丕曰:“迁都大事,当迅之卜筮。”帝曰:“昔周、邵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卜而龟焦,天老曰‘吉’,黄帝从之。然则至人之知未然,审于龟矣。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何为独不得迁乎!”群臣不敢复言。
??
魏主欲变易旧风,(十一月)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卷一百三十九) (建武二年五月)甲午,魏太子冠于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因顾冲曰:“卿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卷一百四十)
答:第一步,说服尚书于果和平阳公两位要臣,讲明治国不应墨守陈规,也不能诉诸迷
7
信。第二步,在朝廷上,当众问明群臣意见;采用严厉的措施,命令全国上下坚决执行,违者治罪。
孝文帝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是最主要的;其次,他能抓住主要官员进行劝说,讲明道理;对一般臣民,则采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迫令执行。 五.晋公子重耳之王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 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 、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答案:⒈ 编年。2.晋文公。 (二)字词解释
⒈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进棺,指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依仗、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六、研习与思考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突出描写的有详有略。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
3.晋文公重耳得以成就霸业,《左传》连续记述了他从出亡到通过城濮之战取得霸业的全过程。课外选读《左传》有关晋公子重耳的其他几则故事,以“晋文公称霸”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短文。
答:此可用《左传选》或其他,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六.长恨歌
8
校: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 贰:不专心,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不谷:君王自谦之称。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
A.香山居士 B.醉吟先生 C.白乐天 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 D.玄武门之变 答案:1.D 2.B (二)填空题
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玲肠断声)。 4.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5.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6.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7.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 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
9
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又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七、研习和思考
1.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见思想分析部分。诗人以宣扬至情至性与美感为主旨,其他理解诸如“丽色误国”等均是次要的,更多后人渲染的成分。这首诗打动人,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也在此。
2.试结合诗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答: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如“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另外,通过当下的孤零的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第三,通过孤景的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突出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答:
(1)由单线描摹到宏大的历史剧; (2)由重景物描写到以人物演唱为主; (3)更加大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与抒写;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