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2年特岗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我国义务教育应坚持( )
A.以国家办学为主体 B.以学校办学为主体 C.以企业、事业单位办学为主体 D.以个人办学为主题 2.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特别保护是(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3.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己达成共识,普遍认为( ) 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的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互不相关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受性 D.感应性
5.在教“鸟”这一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运用了( ) A.变式 B.案例 C.正例 D.反例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 ( )
A.同时对比 B.继时对比 C.适应 D.感受性
7.“没有英雄的一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是强调( )
A.教师的权威 B.榜样的作用 C.领导的权威 D.社会的作用 8.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 )
A.研究方案的设计 B.研究课题的选择 C.研究方案的实施 D.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9.注入式教学的本质是( )
A.教师从头讲到尾 B.以讲授法为主 C.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D.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10.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到( )阶段的表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 )
A.从众 B.服从 C.依从 D.忠诚
13.中国女排奋力拼搏,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果敢性 C.坚韧性 D.自制力
14.小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 )
A.探究的方法 B.活动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讲授的方法 15.社会主义的师德灵魂是( )
A.爱岗敬业 B.热爱学生 C.严谨治学 D.锐意创新 16.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7.对被评价对象做出鉴定、区分等级,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8.韦氏智力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如果某施测团体的平均得分为70分,标准差为5,而某人得分是80,那么这个人的智商是( )
A.110 B.120. C.130 D.40
19.(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性格 C.态度 D.气质 2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
A.社会、知识、教育制度 B.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 C.社会、知识、儿童 D.社会、生产力、教育制度
二、判断题(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并在相应的题后括号内打“√”或“×”。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国家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 ) 2.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主张通过“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 )
3.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是责任分散。 ( ) 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过程。 ( ) 5.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康德。 ( ) 6.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 ) 7.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 ) 8.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 9.课外、校外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其中学校占主导地位。( ) 10.教育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教育实践。 ( ) 11.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大教学论》。 ( ) 12.因学生犯有某种过错,学校可以扣发学生的毕业证书或不出具学业成绩证明。
( )
1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 14.宋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 ) 15.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 ) 16.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 ) 17.教育价值观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是当代社会所特有的。 ( ) 18.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 )
19.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 ( ) 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 ) 三、案例分析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说:“徐老先生,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称赞徐老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精神,称赞徐老“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是“一切革命人和全体人民的模范”。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段话。
2.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某因迟到不敢进教室,而在教学楼后随意闲逛,恰好被班主任孙老师发现。孙老师问清情况后非常生气,罚李某在操场上跑了10圈,并让他在教室外站了两节课。
该案例中孙老师做法对吗?请从教育法规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试述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五、作文(40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待遇也大幅提高。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不管自己热不热爱这一行业,都加入到了教师招聘考试的行列中。请你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为题作文。
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800字以上。
河南省2012年特岗考试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国家。
2.D【解析】司法机关或通过司法渠道对未成年人和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是司法保护。
3.B【解析】教育的发展应先于经济发展。如我国2010年6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B【解析】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C【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 6.C【解析】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7.B【解析】略。
8.B【解析】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学研究的第一步。 9.C【解析】注入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10.A【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1.C【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并进行逻辑思维。
12.A【解析】从众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3.C【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中国女排的成功来源于其意志的坚韧性。
14.C【解析】由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间接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所以应多选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15.B【解析】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师德的灵魂。 16.A【解析】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7.D【解析】“区分等级”即进行甄选。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的评价是相对性评价。
18.C【解析】根据离差智商公式计算,Z =(80-70)÷5,Z为2。此人的IQ为100+15×2=130。
19.C【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0.C【解析】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河南省特岗考试过关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