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2期 2008年6月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l.8, No.2 Jun. 200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教育探析* 周旭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情感是有价值的,人的情感与文化环境及教育有关,高校应重视并逐步建设新型的情感文化,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情感的规律,运用情感教育的要素,探索情感教育实施
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情感教育;情感文化;用情;育情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034(2008)02-0153-04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许多思想政治教师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上,把大道理、大教条生硬地塞给学
生,将学生看作被动接收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
知阶段,而没有上升到情意目标,其结果导致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人格分离。这种封闭的、 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结果必然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
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
现实的警钟敲响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反思,如何分析青年人情感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价值
取向,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实施情感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层命题。 一、情感探义
情感的心理学定义是指由于受生理刺激,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
态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用身体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等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或者是反应,如喜悦、悲
伤、愤怒、失望等,称为情感。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常
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所以情感代表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情感的核心是价值,所以我们常常以价值对情感进行评判。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
方向的不同,情感有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有心境、热情与激情;根
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
分为个人情 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根据价值的目标指
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
感可分为追溯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等。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变
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像商品的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一
样[1]。同时情感对价值有反作用:一是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
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二是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
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三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
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如时间上的异步性、量度上的差异
* 收稿日期: 2008-03-12
作者简介:周旭萍(1966—),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 zhouxuping@126.com154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性、方式上的局限性、机制上的异化性;四是情感与价值的复杂对应性,表现在多元变量、概率对应、时间上
的同向对应、联系的对应、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等。 二、用情探源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却是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核心与血肉。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情感是最活跃的因
素。作为增长知识才干特殊阶段的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作用更为显而易见。 首先是情感唤起学习。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给出了一个新的模式:感情系统处于 认知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的中间领域。认知系统从上一个层次支配人类行为,感情系统从下一个层次
支配行为,要使行为控制系统成为有效的活动状态,必须由感情的唤起作为前提。感情系统具有驱
动、诱导人们选择或放弃一部分信息,放大或缩小另一部分信息,集中将它们经过丘脑和大脑皮层,然
后传递到边缘部分,同时引起行为反应[2]。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情绪的参与,影响、推动对各类信息的
编码与整合,记忆、贮存和提取。要提高学习效率,显然不能不重视感情系统的活动状态及其参与信
息加工的独特方式。
其次是情感体验动机。一个人成长出于多种动机。有了动机,便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价
值。但是有的动机是根据外部刺激和诱因产生的,并不能构成人的内在动机。而兴趣、热爱、
迷恋等情绪
反应和情感体验则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唤起的专注的内在自发,是驱使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是来自本人
的情感体验,是自己的能力、努力、个性等自身的内部原因,因而能体验到自豪、自信、自我满意等情感。
对这一体验的记忆和不断提取给人带来的享乐情调总是驱使人渴望再度体验它,渐渐地便使人形成一种
“情感谱”,自动追求某种情感体验,提升某种价值。这是人自觉奔向某个目标最强大、最稳定的内在 动力。
再次是情感成就特质。心理学上把人身上经常出现的一类情绪状态,概括为一个人的情感特质。如敏
感性,无论科学型人才还是艺术型人才都要有较高的敏感性,他们对所认识的事物比常人更敏捷地出现情
绪反应和注意,有较强的紧张性、感受性,不畏惧、也不抑制自己较深的情绪冲动;专注性,有专家研究过一
些天才人物,包括爱因斯坦、詹姆斯等,证明有创造力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都有高度的感情投入,并且一旦对
事物产生某种感情后能迅速地稳定下来,且能持久和专注;深刻性,有才能的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有超乎常人的领悟能力。
最后是情感凝聚文化。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圈的人群,都有自己设计、安顿、处理情感的方式,并把
该民族成员心理方式的一部分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把比较集中地体现民族成员情感方式主要特征
的行为称为情感文化。中华民族千百年情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重视人伦之情、人际和谐,追求生命对自
然、天地的感悟并合一,强调情感表达的情理统一性等;如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
主义荣辱观等更是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根本,是当代青年
的民族情感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逻辑认知上升到情感教育,其目标是能够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
响,使其情绪分化好,培养敏感性强、稳定性高的人才情感价值,整个感情系统的活动与认知系统、行为控制
系统的活动相互协调,保证和推动人的智慧才能的发挥、精神的成长。我们主张重视对学生的感情加工系
统的开发、使用和合理训练,重视培养优势的社会性情感和价值性情感,并强调遵循这一系统独特的活动机
制,追求受教育者自觉感化和心悦诚服的情感。大学政治课应致力于贴近学生生活,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
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社会主义爱国情感,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作为课程目标。情感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
观点,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要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动机、兴趣及潜能,注意启发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看成启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同时,情感教育强调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轻松和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以下作用:
(1)导向引领作用。现代心理学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第2期周旭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教育探析155
感过程的统一,只有当教学的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时,这种教
育才是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共振效应,激发学生产生对良好的
道德行为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把真善美作为行动的指针,追求高尚的热情,并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保证
学生的行为具有正确的方向性。
(2)催化推动作用。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催化剂,又是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
推进器。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丰富和改善学生的情感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 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必然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催化和推动 作用。
(3)熏陶感化作用。情感教育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这种熏陶感化作用往往是隐性的、
长效的、综合的。以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发挥情感教育的熏陶感化作用。要
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
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感情投入、真
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化,
进而使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4)沟通共鸣作用。现代心理学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社会行为、集体观念、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会
产生重要影响。情感教育是师生关系的黏合剂,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呈开放状态,智力活
跃,反应敏捷;当师生感情不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呈关闭状态,甚至排斥从教师方面发出的信息。在良
好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双方得到情感沟通,学生会自觉接受教育,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
育的效果。 三、育情探理
愉快的情感教育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路。唐代诗人白居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出了情感教 育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把有情感素养的人比作是调准了弦的小提琴,认为“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
以演奏”[3]。这就是说,教师先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笔者根据长期教育经验,总结出以下七方面情感教 育素养。 (1)亲和性。亲和力来自教师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事业心。只有当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
生负责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科学态度,才能产生出真爱,才能有亲和力。教师必须要从内心信服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并热情投入,才能在课堂上理
直气壮地用事实说话,宣传科学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的思想需要、道德需要、心理需要和学业需
要出发,进行分析讲述,不作脱离了学生需要的简单、枯燥的结论,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
提出不同的看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正面引导、以人为本,做一个受学生欢迎 的亲和老师。 (2)创造性。注重创造性,做到与时俱进,用富有说服力的新内容和富有感染力的新方法去拨动学生的
心弦。面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传统优势,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
潮流、新趋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确立新的情感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
新的工作途径与方法,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3)明确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除了明确认知目标,还要明确情感目标。教育过程是一个知、
情、意、行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情感层次向高级情感层次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必
须按照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去构建科学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包括接受、反应、形成道德观念、组织道德观念
和道德体系个性化多个方面。教师要找准打开学生心灵情感闸门的钥匙,通过情感交流建立一个明确的道
德体系,并以这种道德体系引导学生个体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4)民主性。现代心理学表明,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对其认知活动、思维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
用。快乐、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使得头脑清醒、明晰,思维变得格外灵活、敏锐;压抑、紧
张、恐惧等消极情绪则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使得头脑混浊,思维迟钝、涣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156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教育探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