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缆线路
随工作环境的不同,电缆线路可分房内隧道或沟道电缆线路、直埋电缆线路、桥梁下吊挂电缆线路和水底电缆线路等。 (五)配电线路安全距离
是指配电线路在敷设后,对其一定范围内的质保持的相对安全距离。如:架空配电线路、接户线、户内低压配线、电缆线路等,在新建、改建邮电局所过程中都应符合国家电气工程安装标准。
二、电工安全操作距离
检修作业安全距离:在带电区域中的非常电设备上进行检修时,工作人员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应大于表20中所示的规定。
工作人员的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设备电压(千伏) 6以下 10~35 44 60~110 距离(米) 0.35 0.60 0.90 1.50 设备电压(千伏) 154 220 330 距离(米) 2.00 3.00 4.00 第四节 接地
电气设备、杆塔或过电压保护装置,将其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称为接地。 一、接地按其目的分类
(一)在电力系统中,运行需要的接地,如中性点接地等,称为工作接地。
(二)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钢筋混凝土杆和金属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有可能带电,为了防止这种电压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的接地,称为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力高压系统中,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最采用的一种保安措施。
(三)接地电压保护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器和保间隙等,为了消除过电压危险而设的接地,称为过电压保护接地。
(四)易燃油、天然气贮罐和管道等,为了防止静电危险影响而设的接地,称为防静电接地。
二、接地电阻
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的接地电阻。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三、接地的作用
1.防止电磁耦合干扰:如数字设备接地;射频电缆布线屏蔽层接地等;
2.防止强电和雷击通信设备:如列架及一般通信设备机壳接地,防止设备、仪表、人身伤害;
3.通信系统工作需要:如海缆中继设备的远供系统采用导线——大地制方式。 四、联合接地
随着通信业务发展,种类增多,分散接地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
我们把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包括接地和建筑防雷接地)共同合用一组接地体的方式称为联合接地。
联合接地这是强制性条文,新建站就必须按照这个去做,在机房里面,保护地、工作地要把它们都联起来,集中尽量做到接地电阻低。 第五节 电气安全管理 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在用电中,一般采取:保护接地、防高压窜入低压保护、保护接零、重复接地保护;装设熔断器、脱扣器、热继电器、漏电保护装置;采用安全低电压等。同时还必须加强电气作业安全管理,认真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程,以及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知识的教育。
电气设备的交接试验一般是由电业部门负责,要求符合《电气设备交接试验规程》。
第六节 电磁防护
一、电磁辐射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应用更加广泛,遍及工业、农业、军事、交通、医疗、教育和文艺等许多领域,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设备。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通信、雷达、电视、广播、导航等设备,为了得到较大的覆盖范围,需要向空间辐射能量很强的电磁波。于是,众多的电磁辐射,宽广的辐射频谱,使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里电磁辐射陡然剧增,而且已经到了直接影响人类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程度。
尽管电磁辐射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在使用不当或不注意的时候。但文明社会和现代人类都不会因此拒绝或抛弃那些能产生电磁辐射,但与我们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电
子设备,诸如电视台、广播电台、雷达站、导航站、微波中继站和通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电视机、微波炉、手机等家庭或个人用品。可以说,我们生活的空间充满了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
辐射到人体上的电磁波,一部分会被人体表面的皮肤和衣物反射或折射出去,另一部分则会被表皮所吸收,并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和神经系统产生作用。电磁辐射确实能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一是使人体细胞组织的温度升高而发生形态学改变;二是对人体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产生功能性改变。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它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其主要症状是神经衰弱,具体表现为头昏脑胀、无精打采、失眠多梦、疲劳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和情况沮丧等,有时还有头痛眼胀、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脱发、多汗、体重下降等现象。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较高的频段。我国现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规定有电磁辐射安全剂量的卫生标准,在对设备采取防范措施以限制非正常外泄的电磁辐射强度的同时,还给予从事与电磁辐射有关的高频电子设备专业人员一定的特殊劳保和补助。 三、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是防止电磁伤害的主要措施。 (一)电磁屏蔽工作原理
高频电磁屏蔽装置由铜,铝或钢制成,当电磁波进入金属内部时,产生能量损耗,一部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随着进入导体表面的深度增加,能量逐渐减小,电磁场逐渐减弱.显然,导体表面场强最大;越入内部,场强越小.这些现象就是电磁辐射的集肤效应.电磁屏蔽就是利用这一效应进行工作。 (二)屏蔽方式 1、主动屏蔽
是指将场源置于屏蔽体内,将电磁场限制在某一范围内,使其不对屏蔽体以外的工作人员或仪器设备产生影响的屏蔽方式。 2、被动场屏蔽
是指屏蔽室,个人防护等屏蔽方式.这种屏蔽是将场源置于屏蔽体之外,使屏蔽体内不受电磁场的干扰或污染。 (三)屏蔽材料
用于高频防护的板状屏蔽和网状屏蔽均可用铜,铝或钢(铁)制成.必要时可考虑双层屏蔽。
四、高频接地
高频接地包括高频设备外壳接地和接屏蔽的接地。高频接地应符合一般电气设备接地的要求,还应符合高频接地的特殊要求。
屏蔽装置有了良好的接地以后,可以提高屏蔽效果,且以中波波段较为明显。
高频接地的接地线不宜太长.其长度最好能限制在波长的1/4以内。如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时,也要避免波长1/4的奇数倍。
对于屏蔽接地,只宜在屏蔽的一个点与接地体相连。如果同时有几个点与接地体相连,由于各点情况不完全相同。可能产生有害的不平衡电流。
第七节 防静电
静电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大作用。但它有时却会给某些工业生产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静电的火花放电,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的火源。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化纤、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普遍应用,静电引起的危害,更加日益显露出来。故而预防静电放电起火,显得十分重要。 一、 静电的产生及其危害 (一) 静电的概念
当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或接触时,由于它们对电子的吸引力大小各不相同,在物体间发生电子转移,使甲物体失去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荷,乙物体获得一部分电子而带负电荷。如果摩擦后分离的物体对大地绝缘,则电荷无法泄漏,停留在物体的内部或表面呈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电荷就称为静电。 静电放电
在具有不同静电势的两个物体之间的静电的转移。 (二)静电的火灾危害
如果在接地良好的导体上产生静电后,静电会很快泄漏到地面;但如果是绝缘,则电荷会越积越多,形成很高的电位。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很低的物体相接近时,如电位差达到300伏以上,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当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达到或超过周围可燃物的最小着火能量时,而且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混合浓度或含量也已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就能立刻引起燃烧或爆炸。 二、通信机房静电防护 (一) 静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1 、抑制或减少机房内静电荷的产生,严格控制静电源。
2 、安全可靠及时消除机房内产生的静电荷,避免静电荷积累,静电导电材料和静电耗散材料用泄漏法,使静电荷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路径泄漏到地;绝缘材料用离子静电消除器为代表的中和法,使物体上积累的静电荷吸引空气中来的异性电荷,被中和而消除。 3、定期(如一周)对防静电设施进行维护和检验。 (二)人员和操作要求
1 、操作者必须进行静电防护培训后才能操作。
2 、进入通信机房前,应穿好符合GB 12014要求的防静电服和符合GB 4385要求的防静电鞋。不得在机房内直接更衣、梳理。 3 、使用的工具必须是防静电的。 (三)其他防静电措施
1 、必要时装设离子静电消除器,以消除绝缘材料上的静电和降低机房内的静电电压。 2 、垫套、手套均应为防静电的。
第八节 防雷
一、雷电的产生
在雷雨季节时,地面的气温变化不均,时而升高时而降低。当气温升高时,就会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而在这种上升的气流中,因含有大量的水蒸汽,受到高空中高速低温气流的吹袭,会凝结并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较大的水滴,它们带有不同的电荷。较大的水滴带有正电,并以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而较小的水滴带有负电,仍飘浮在空中,且有时会被气流携走,于是云就由于电荷的分离,形成带有不同电荷地雷云。雷云层和大地接近时,使地面也感应出相反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便冲破空气的绝缘,形成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进发出强烈的光和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雷电。 二、雷电可分四种 (一)直击雷
大气中带有电荷的雷云,其对地电压高达几亿伏,当雷云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就发生放电现象,这种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 (二)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运动速度大约为2m/s。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三)雷电感应,也称感应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基站通信安全知识学习(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