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第三纪末因气候较热,有红色土形成,其后继续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区则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区河谷内有阶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倾斜。至第四纪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关至秦皇岛一带的海岸上遗田有砾石堤,并且有海蚀台出露水面。 蓦陌默默 : :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五、地貌类型
地貌分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柳江盆地区域内这些地貌类型并不齐全,只有部分。 下面对我实习所见地貌形态加以说明 ㈠ 向斜盆地
宏观上,柳江盆地是一个向斜。它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岩层从两翼到核部逐渐变新,是典型的向斜构造。整个盆地地形起伏不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不对称。向斜核部地势较
两翼高,这又与原生向斜地形相反,是逆地形,因而整个区域属逆生褶曲。而在局部一些地区的褶曲地形,则是正地形。比如吴庄背斜,属原生褶曲。 ㈡ 坡地重力地貌—倒石堆、滑坡
⒈ 倒石堆在第一天的行程中,位于张岩子村西口约200米有一处断崖,该断崖高约有100米,地势陡峻。断面上岩石风化厉害,大量碎屑岩滚落崖底,形成倒石堆。该倒石堆顶部与岩层大致平行,走向一致,坡面上已经生长大量植被,说明此倒石堆形成较久,已达稳定状态。
倒石堆是由崩塌作用,风化剥蚀等作用使大量崩塌碎屑物滚落到山脚或断崖脚,由于坡度变小而发生堆积形成的。上部坡地不断侵蚀崩塌滚落,倒石堆不断增大,表面也逐渐变得平缓,侵蚀面也不断改变,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倒石堆主要有崩塌碎屑物组成,也有少许其他作用带来的土壤和生物堆积等。如坡面径流带来的泥沙等。堆积砾石粒径从下到上逐渐变小。底部是较大砾石,上部是较细的岩石碎屑,表层有少许泥沙沉积。
⒉滑坡滑坡一般发生在山地,植被稀少沉积松散的地方。当大暴雨时,大量水渗进土层,降低摩擦,增加重力,致使山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滑坡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和砾石,能毁坏大量农田和房屋,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一种灾害性地貌现象。在滑坡体上常常会形成醉汉树和马刀树。他们是判断滑坡的重要标志。也有的滑坡体上没有马刀树,这是因为滑坡形成较早,树木是在滑坡形成后才生长的。蟠桃峪村对面的一处孤立小山,整个山地是一巨大岩体,岩性和小山北东南三面山上的岩性相同,又山脚沟谷中没有发现鹅卵石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物,所以我们断定此孤立小山是山体滑坡形成的。滑坡体上没有发现马刀树,所以此滑坡形成较早。 ㈢ 断层
在整个柳江盆地内,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发生了许多断层。常沿岩层层理、岩石解理发育。柳江向斜两翼尤其居多。西翼断层大部分都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可见他们是沿岩层层面发育的。北部和东翼断层也多,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平移断层、倾覆断层等都有发育。断层是指岩层由于受到断层营力的作用而发生断裂错动并且两盘发生相对位移。营力又分为拉张性力、挤压性力、剪切性力。断层地方由于两盘相对位移,一盘上升一盘下降,断层面就形成了一个断层崖。由于差异侵蚀作用使上升盘剥蚀降低到下降盘以下,形成
新的断崖,叫断层线崖。比如潮水峪村北口的断层就是逆断层,断层面就是一个断层线崖。如图所示:
经过长时间的沟谷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断层面两侧被剥蚀掉,呈三角形,叫做断层三角面。东部落西边500米左右的小河谷西侧就有典型的断层三角面
㈤ 河流地貌—河床(岩槛 壶穴)、离堆山、河漫滩、河流阶地
柳江盆地内河流多,大石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在此区域都有,河流地貌全面。
⒈刘家房村西的一条大石河支流,位于山地内,是上游,河流发育的初级阶段。此段河谷很窄,呈U型,谷内砾石历经大的有1-2m,小的1-2cm,差异性大,分选差,多是由上部河段洪水带来的,也有少部分是由当地山体岩石风化滚落的。水深10cm左右,流量小。 ①此地河床是基岩河床,河床是切割闪长玢岩岩体形成的。并发育一些小的岩槛和壶穴。岩槛是一个裂点,形成跌水,下部由于多向横向环流的作用,河流向缘侵蚀,使侵蚀面下降,裂点后退。向缘侵蚀能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② 离堆山离堆山是上游河段下切侵蚀和截弯取直形成的。上游河水流速大,比降大,冲击力和侵蚀力强,下切深度大,由于受到岩性等的因素影响,河道发生弯曲,形成深切曲流。当洪水时细颈被冲开,河流截弯取直发生局部改道,原来的凸岸就变成了孤立的高地,叫做离堆山。离堆山被新河道和老河道所包围,河道中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物,这是判断离堆山的重要特征和依据。
⒉到小傍水村处的大石河已处于中游河段,河谷变宽,水深变深。河谷中砾石粒径明显变小,大小相差也变小,分选较好,磨圆度较好。河流发育到壮年阶段,河谷展宽,河床纵比降变小,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泥沙砾石堆积,发育河漫滩和河流阶地。
① 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时河水所覆盖的区域。枯水时期是出露的平地,面积有大有小,沿河流延伸。枯水时期河漫滩上一般种植农作物,而没有居民房。河流在中游河段一般位于
平原上,河流变为曲流,辫流发育。河床发育深槽,凸岸发育浅滩和滨河床沙坝、沙嘴等。浅滩可发育成心滩,进而发育成为江心洲。河漫滩下部由砾石组成,上部是洪水时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土壤粒细肥沃,是发展农业的良好场所。 砾石、粗砂 0.1cm ~5cm 砾、粗砂
波浪在到达近海岸时会发生波浪破碎。此位置大概是二分之一波长水深处,由于速度减慢,大量泥沙发生堆积,所以此处经常形成水下沙坝。
五、上庄坨—潮水峪—沙锅店
1、沙锅店处有一段山地,山脊两侧岩石明显低于山脊,是因为山脊处的岩性为花岗岩,两侧的为灰岩,花岗岩的抗风化能力强于灰岩,灰岩明显受侵蚀,因此两侧的灰岩低于花岗岩,可以从颜色上判断岩性,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到中性岩到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灰岩是沉积岩,沉积岩多为层状产出,两侧灰岩尤其是东南侧层状产出更为明显
2、岩石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有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流纹状结构,深成侵入岩多呈斑状,似斑状结构,二者区别于基质是否结晶,似斑状结构的基质也为结晶结构,喷出岩多为流纹结构,玻璃结构
3、石英、正长石组合只能出现在酸性岩中,方解石只出现在变质岩、沉积岩中 4、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一般呈颗粒状油脂光泽无解理有断口、纯净的石英无色透明、硬度为7,钾长石、斜长石一般呈柱状,短柱状,为玻璃光泽,钾长石为浅黄色,肉红色两组正交解理,斜长石呈白色,灰色两组斜交解理
5、沙锅店的灰岩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记,符号为OL灰岩的形成环境为滨海环境 6、花岗岩岩墙侵入灰岩(围岩)可判断出花岗岩岩墙形成的时代晚于灰岩机晚于早奥陶世
7、灰岩易于形成岩溶地貌、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及水的溶蚀性、流动性,由于灰岩的可溶性强,所以易于形成岩溶地貌,花岗岩的东南侧有岩溶地貌. 原因由于花岗岩岩墙的隔水功能使东北侧具有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实习基地的岩溶地貌类型为早期岩溶地貌,有溶沟石牙,落水洞,溶洞都是小规模的落水洞的方向一般岩石解理方向沿两组垂直方向发育
另外,由于70﹪的灰岩分布在西南,西南部植被丰富,腐烂后形成有机酸增强了水的溶蚀力,而且水丰富,温度较高有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
石门寨地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东南缘,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南北向
石门寨地区的崩塌地貌,多见于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一侧,在河流的凹岸和断层崖的分布地段也十分多见,小型的崩塌断层崖陡坡的上部形成崩塌崖。崩塌的物质堆积在斜坡或陡崖的下部,相成导石堆
根据石门寨地区地层的分布和产状特征,可明显地确定石门寨地区为一轴向近南北的向斜构造,中侏罗世蓝旗组的安山岩系和早侏罗世北票组煤系地层,不整合叠置在古生代向斜之上,并构成该地区纵贯南北的主要山岭,这种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称为逆地貌。它是石门寨的主要轮廓。向斜山地是由于向斜核部的安山岩系较两翼地层岩石坚硬,因而不易风化剥蚀形成的 岩溶地貌 1溶沟与石芽 1溶沟与石芽
石芽: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称石芽。石芽有裸露的,是由地表水活动的结果,也有埋藏的,是地下水活动参与的结果。石芽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几米。溶沟与石芽可形成于岩溶地貌发展的各个阶段。一般分布在岩溶地形的边坡上。
溶沟:指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的结果。沟槽深度不大,一般数厘米至数米,成片出现石芽溶沟区称溶沟原野。 2干谷与落水洞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在水平地层发育的落水洞,象阶梯那样逐级下降。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又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种标志。
带由海蚀作用造成的陡崖。海蚀崖、海蚀穴被拍岸浪不断冲蚀扩大,使凹槽以上的岩石悬空,波浪继续作用,使悬空岩石崩坠,促使海岸步步后退,而成为陡壁,形成了悬崖状海岸叫做海蚀崖。海蚀崖常沿岩石的断层面和节理面发育。在其坡脚下常堆积有崩坠下来的岩块,这些岩块如果不被波浪搬走,海蚀崖的坡脚将受到保护而不再后退。
海蚀洞:基岩海岛之中,不仅有良好的沙滩海港,也有许多的奇石怪岩,前者为泥沙堆积而成,后者则海浪长期冲蚀的结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