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免疫复习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固有免疫的特点:1) 通过 PRR 识别 PAMP。2) 无克隆性扩增。3) 迅速产生免疫效应。4) 无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 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4.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骨髓,胸腺;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5.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含义和意义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2)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 6.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抗原(Ag):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基本特征:免疫原性,抗原性 7.完全抗原、半抗原和载体的概念

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即通常所称的抗原。

2)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3)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 8.抗原表位的概念及分类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被T细胞、B细胞特异性识别或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分为顺序(线性)表位和构象(非线性)表位。

根据T细胞、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9.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BCR 无需

识别表位受体 TCR MHC分子参与 必需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主要是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 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5-17个氨基酸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或5-7个单糖、核苷酸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10.影响免疫应答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2)宿主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的类型等。

11.TD-Ag和TI-Ag的特点

TD-Ag TI-Ag

组成 B细胞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多种 IgM 免疫记忆 有 无 12.免疫佐剂的概念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 13.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概念 抗体(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4.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分子基本结构呈“Y”字型,由4条肽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即2条相同的重链(H)和2条相同的轻链(L)和几对二硫键连接成一个基本单位,称为单体。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的1/4或1/2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为可变区;其他部分氨基酸序列则相对恒定,为恒定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的区域为铰链区。

15.免疫球蛋白功能:Ig V区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不同类Ig结合抗原表位的数目不同,其结合抗原表位的数目称为抗体的结合价。

Ig C区功能: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激活补体;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产生调理作用、ADCC和介导I型超敏反应;通过胎盘和黏膜。 16.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20-23天;抗感染的主力军,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通过胎盘,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作用;调理作用,ADCC作用;活化补体;与葡萄球菌蛋白A(SPA)结合,用于免疫诊断。 IgM: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份,只表达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血清中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激活补体能力强;个体发育中最早形成,用于宫内感染的诊断;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用于早期感染的诊断。

IgA:血清型为单体;分泌型为二聚体,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IgD:成熟B细胞标志;明确功能尚不清楚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亲细胞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与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17.补体系统概念: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反应系统。主要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O18.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比较

19.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病毒和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作用;炎症介质作用。

20.细胞因子的概念: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是生物信息分子,具有免疫调节,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低分子量的多肽:8-30kD;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高效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作用;以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

22.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调节固有免疫应答;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创伤修复 24. MHC、HLA的概念: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许多基因座位组成的复杂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是抗原提呈分子的编码基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血小板表面的一类糖蛋白分子,因其首先自人白细胞中发现,故将人的MHC抗原称为HLA。

25.HLA分子的结构﹑分布:

26.MHC的生物学功能:a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b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27.B细胞的表面分子(BCR、FcR、CR、CD)及功能

BCR:识别特异性抗原。Igα/Igβ:传导BCR介导的活化信号,参与Ig从胞内像胞外转变 Fc受体,FcRγII-B1(CD32)含ITIM,可抑制初始B细胞活化。 CD40:同CD40L(活化T细胞)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CD80和CD86: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第二活化信号 CD19/CD21:辅助BCR识别抗原并参与B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

28.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主要区别(起源、标志、免疫特点等) 特性 B1细胞 B2细胞 分化来源 分化标志 骨髓外 CD5- CD5+ 有限 黏膜腔(胸腔和腹腔) 自我更新 不需要 胚胎期 IgM 有 骨髓 CD5- BCRV区库多样性 主要分布 更新方式 Th细胞辅助 抗体首次产生时间 分泌Ig类型 记忆性分化 丰富 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 需要 出生后 各类Ig 无 29.B细胞自身耐受机制:未成熟B细胞通过BCR识别并结合自身抗原后,进行阴性选择,产生自身耐受性。选择机制:a克隆消除:凋亡 b受体编辑:产生新受体c自身反应无能性和克隆忽视:mIgM表达下调,不接受信号刺激.

进入外周淋巴组织淋巴滤泡内的未成熟B细胞将经历存活能力的选择,即阳性选择。

30.B细胞的功能:a.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b.提呈可溶性抗原 31.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

(1)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

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I 类或II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T细胞,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也是T细胞获得中枢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

(2)阳性选择: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或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SP)细胞。与I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8表达水平升高,CD4表达水平下降直至丢失;与II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4表达水平升高,CD8表达水平下降最后丢失;不能与抗原肽-MHC I/I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的DP细胞在胸腺皮质中发生凋亡,凋亡细胞占DP细胞的95%以上。经阳性选择的DP细胞存活,进一步分化为SP细胞,使T细胞获得了在识别抗原过程中自身MHC限制能力 32.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1)TCR-CD3复合物(2)CD4分子和CD8分子 (3)协同刺激分子CD28,CTLA-4(CD152),ICOS,PD-1,CD2,CD40配体,LFA-1和ICAM-1(4 )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33.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可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根据表达TCR的类型,可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可分为Th、CTL、Treg细胞。 34.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APC表面膜分子表达的特点和功能的差异,可将APC分为两大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 O35.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外源性抗原主要通过APC的MHCⅡ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外源性蛋白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所识别与摄入,在胞内形成一种膜性细胞器-内体,随内体转运至溶酶体并融合为内体/溶酶体,进入内体的蛋白质在酸性环境中被附着于内体膜上的蛋白酶水解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多肽片段,简称抗原肽。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在粗面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

一种称为Ia相关恒定链的辅助分子(Ii)结合形成(α/β/Ii)3九聚体,被高尔基体由ER转运到内体,形成富含MHC Ⅱ类分子腔室,在腔内Ii被降解,仅在MHC 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内留有一小片段,即MHC 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 O36.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抗原首先与泛素结合,在空间结构打开后释放泛素,线性蛋白进入蛋白酶体,或巨大多功能蛋白酶,(LMP) 降解成抗原肽,经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转运到内质网。抗原多肽- 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的提呈:在伴侣蛋白的参与下,MHC Ⅰ类分子组装为二聚体,其a链的a1和a2功能区构成抗原肽结合槽,在ER内与已被降解的8~12个氨基酸的抗原肽结合,形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8+T细胞。 37.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组成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38.细胞免疫应答的概念和阶段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细胞免疫应答,指初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成效应T细胞并将抗原清除的过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免疫复习题在线全文阅读。

免疫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464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