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5)它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因此,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引入一个绿色GDP的概念。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表示c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c=c(y)。 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表示s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s=s(y)。 3. 投资乘数:乘数即倍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变量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通常用k表示。
4.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B 5.C 6.A 7.A 8.B 9.C 10.A 11.C 12.B 13.C 14.D 15.D 6.C 17.A 18.B 19.C 20.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
1. 答:投资乘数k=△y/△i=(8500-8000)/(700-600)=5 2. 答:
从公式ktr=△y/△tr=?/(1-?),得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200×0.8÷(1-0.8)=800(亿美元) 3. 答:
均衡国民收入y=c+i,将c=100+0.8y、i=50代入,得y=750 消费c=100+0.8×750=700,储蓄s=y-c=750-700=50
五、简答题 1. 答:
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1)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3)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增加的收入不能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2. 答:
a?iy?1??,其含义略。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3. 答:
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六、论述题
21
1. 答:
两部门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y= c+i c= a+y
a?iy?1?? 解联立方程,可以得到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决定也可用作图形式表示:
c+i
c=a+?y c+i 450 0 y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i=s,而储蓄函数s=-a+(1-?)y,将此二式联立: i=s=y-c
s=-a+(1-?)y
y?解上述联立方程式同样可得到均衡收入:
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决定收入也可用图形表示: s,i s=-a+(1-?)y
E i
y 0 yf
2. 答: 要点: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
a?i1??
22
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与其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2. 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3. 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 LM 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5. 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货币需求又称被为流动偏好。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B 5.C 6.B 7.D 8.D 9.B
10.B 11.C 12.C 13.B 14.C 15.D 16.D 17.B 18.A 19.B 20.A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 1.答:(1)L=L1+L2=0.20y+2000-500r;
(2) L= L1+L2=0.2×10000+2000-500×6=1000亿美元 (3)2500=0.2×6000+L2,L2=1300亿美元
(4)2500=0.2 ×10000+2000-500×r, r =3% 2. 答:向右移动300 3. 答:y=3075, r=4.3 4.答:
(1)由Y=C+I+G,可知IS曲线为:Y=0.8(1-0.25)Y+900-50r+800,化简可得:Y=4250-125r,此即为IS曲线。
(2)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即可得LM曲线:500=0.25Y-62.5r,化简可得:Y=2000+250r,此即为LM曲线。
(3)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以通过求解IS和LM联立方程: Y=4250-125r Y=2000+250r
得均衡利率r=6,和均衡收入y=3500 五、简答题
23
1. 答: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按凯恩斯说法,对货币的需求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
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动机,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就越大。
二是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三是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动机,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2. 答:
凯恩斯指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券价格上升到足够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的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不肯再买债券,而宁肯保留货币在手中。在这样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的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这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就不会有效果。 3. 答:
如果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IS-LM模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值,可以通过求解IS,LM曲线的联立方程而得。 4.答:
按照IS-LM模型的解释,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其均衡点正好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任何偏离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在实际中,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在IS曲线的左下方,有I>S,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在IS曲线的右上方,有S>I,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供给。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点在LM曲线的左上方,有M>L,即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有L>M,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 当实际经济中出现以上失衡状态时,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将使失衡向均衡状况调整,直至恢复到均衡。I>S时,国民收入会增加;I<S时,国民收入会减少;L>M时,利息率会上升;L<M时,利息率会下降,调整结果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六、论述题 答题要点: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息率,所有引起 IS 曲线和 LM 曲线变动的因素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24
影响 IS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投资、政府购买、储蓄(消费)、税收。如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储蓄减少(从而消费增加)、税收减少,则 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若 LM 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增加,均衡利息率提高。相反,如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减少、储蓄增加(从而消费减少)、税收增加,则 I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若 LM 曲线位置不变,均衡国民收入量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影响 LM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如果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增加,则 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假定 IS 曲线的位置保持不变,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息率下降。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则 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 IS 曲线位置不变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均衡利息率升高。 此外, IS 曲线和 LM 曲线同时变动也会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发生变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变动的结果要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 曲线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B 6.A 7.C 8.D 9.A 10.A
11.D 12.D 13.A 14.B 15.A 16.D 17.D 18.C 19.C 2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 9.√ 10.× 11.√ 12.× 13.× 14.× 15.√ 四、计算题 1.答:
(1)由IS曲线y=950美元-50r和LM曲线y=500美元+25r联立求解得, 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为y=650,投资为i=80。 同理我们可用同样方法求2):由IS曲线和LM曲线联立求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为y=650,投资为i=80。 (2)首先看1):由y=c+i+g,IS曲线为y=1100-50r,与LM曲线联立求解得,r=8,y=700,同理我们可得2):r=9,y=725。
(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宏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