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彩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修拉的作品,感受彩点画面的趣味, 2、尝试用彩点合理的组合颜色画一幅的画, 3、体验彩点组合画面的乐趣,同学合作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水色比例的控制、颜色的组合搭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个画满红色、黄色、蓝色的三个酒杯, 2、演示在画了红色点点的酒杯中点上黄色,
你觉得这个时候的酒杯里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再请你眯着眼睛看看,感觉怎么样? 二、探究发现
1、请学生上台来在另外两个酒杯中跟别添上蓝色和红色的小点点。眯着眼睛侃侃同学的作品,现在酒杯里的颜色分别变成了什么颜色呀?
2、欣赏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你发现这幅画在用颜色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拿出几幅范画欣赏、讨论这些画。
提问:“你们看漂亮吗?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1)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2)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大家讨论一下。 (3)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4、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在点色时注意:水和色的量比。 (2)色少水多,色水太淡。 色多水少,色水就滴不下来。
水色量比要适当,并要使笔肚吸色到饱和程度,即将笔竖起,用手指挤一下笔肚,使色水滴下来,毛笔沾色水,要使色水欲滴而未滴的样子,才能捏挤。
(3)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5、看清楚了吗?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6、学生回答讲解。
齐读儿歌:一点、两点、七八点,牵牵手儿拉长线,九点、十点、无数点,肩并肩儿连成片。 7、学生再次尝试绘画: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画笔,画出你胸中最美的彩点画吧。 8、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评价总结 1、展示作业。大家的作品完成了吗?把你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一下,再和范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作品画的完美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互评作业。 教学反思: 11
9、动漫亮相 教学目标:
欣赏优秀的卡通片,提高学生对卡通片的鉴赏能力。 了解、认识卡通形象的艺术特点,以及简单的制作过程。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创作可爱的有个性的卡通形象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认识卡通形象的艺术特点,以及简单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卡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组织教学
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谈话导入: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动画片?里边有那个是你喜欢的动漫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
师述:动画片深受大家喜爱,是因为它在生活或想象故事中设计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动漫形象。 课件出示部分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请学生欣赏。 揭示课题:动漫亮相 2 启发认识
(1)课件出示各种动漫形象,学生将课前找到动漫图进行展示。 (2)学生小组讨论:动漫形象与生活中真实物象不同在什么地方? 教师参与到各组中听取意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比较验证
教师课件显示狗的写真图与卡通形象图,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最后结论,即动漫形象在狗的外形特点上进行了夸张、拟人、幽默等设计,使造型更为有趣,更加人性化,更能贴近人的生活。 3 设计方法
(1)教师演示人物与动物的动漫设计各一,学生观摩感受夸张与拟人方法的运用。 (2)生共同讨论动漫形象的特点,师及时总结。 4 自我实践
学生进行动漫形象设计练习,每人设计一个有趣的动漫形象。 教师巡视指导。
不动笔,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启发、辅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设计完善,修改自己画稿。 5 展示小结
(1)各小组互赏互评,选出一幅最能代表小组水平,最有特点的作品拿到讲台前。
(2)被选出作品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将自己作业展示出来,并自评。其余学生谈观后感,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后提升
根据自己创作的漫画形象编一个小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10、民间玩具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特有的信仰民俗氛围中,在农耕经济、手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民间玩具并能让学生简单的讲解出来,从 12 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民间玩具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体验民间玩具不同的材料、用途和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审美趣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感受民间玩具浓厚的乡土味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培养健康向上的窝、审美趣味。 三、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 四、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民间玩具的小故事。 五、教学准备:课件,实物玩具。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欣赏课本提供的玩具图例,找出它们的名字。
(1)打开课件让学生欣赏各地不同风格的民间玩具,让学生猜想这些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 “大阿福”造型朴拙、圆润饱满、色彩鲜明、健康快乐的儿童形象。“纸扎风筝”古朴对称的云纹,激发学生想象放飞的优美情境。
“彩灯蟹”形象逼真、生动,红黑白对比的色彩和对称式花纹装饰,鲜艳夺目、古色古香。
“一囗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艺术,以牛皮等为材料,是可用作表演、娱乐,以可以用于观赏的精美工艺品。
“面花狮子糕”既可作礼物赠送,又可食用。
“布老虎”是用黄红两色布缝制而成的软雕塑,娇憨可爱的形象而感受民间玩具平安、幸福的寓意。 “布袋木偶”不但可以演戏,还可以用作装饰室内环境。 (2)感受民间艺人心灵物手巧及民间艺术特色。 2 .它们“想说”些什么?
了解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3 .民间玩具美在哪里?为什么?
(1)提供描述的感觉词语(如材料美、装饰美、对称美、质朴、饱满、逼真、色彩华丽、对比强烈),玩具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2)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可以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民间玩具。 5 .作业要求:
选择两件课本上的民间玩具,简单说出其外形、色彩、材料的特点。 (三)课后提升
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试着制作一个简单的民间玩具。 教学反思: 11、小蜗牛慢慢爬 一、教材分析: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本课一小蜗牛为出发点,关键是要抓住小蜗牛的背部特点,才能将其表现出来。同时也在告诉学生要热爱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蜗牛的基本造型,能大胆的用曲线条制作。 2 过程与方法:能在活动中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春天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意与同伴分享经验
13
三、教学重点:掌握小蜗牛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小蜗牛的制作过程 五、教学准备:课件,手工实物展示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猜谜导入 (打一动物)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生:蜗牛 2. 揭示课题 3 .讨论蜗牛特点
师:谁知道蜗牛有什么特点?
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只可爱的小蜗牛? 4 .生讨论制作方法
5. 师总结:制作蜗牛的背部----头部和底部----粘贴 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呢? 6 .生合作制作蜗牛 7. 展示优秀作品 (三)课后提升
画一幅有小蜗牛的图画,并试着讲一讲它的故事。 教学反思: 12、打扮相框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利用纸质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创作出相框。给相片做一个小相框,既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又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让相片更有纪念意义,学生一定十分乐意。所以,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练习,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创新,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设计不同造型的相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三、教学重点:给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相框。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五、教学准备
1、收集美丽的相框,在班级中开展览,请学生欣赏。
2、收集各种豆类、瓜子壳、花生壳、火柴棒、贴画、糖纸、树叶等生活废旧物品。 3、彩色卡纸、瓦楞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音乐导入
(1)学生随音乐入场,欣赏《美丽的相框》展览。
14
(2)学生自己说说最喜欢哪一个相框,为什么? 2 .分组探究
(1)欣赏老师制作的相框。
(2)说说老师制作的相框:从颜色、形状、材料上进行分析。 (有用火柴棒制作的,有用绿豆制作的,有用小花拼贴的??)
(3)出示自己在生活中的照片,放入老师制作好的相框中,感受相框带来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4)介绍材料(分成4组)
(5)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美丽的相框。
(6)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大胆创作自己的相框。 3. 欣赏评述
(1)把制作好的相框挂在展示墙上,全班学生欣赏。 (2)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与材料。 (三)课后提升
给自己喜欢的图片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照片制作美丽的相框。 教学反思: 13、杂技高手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于让学生在欣赏杂技表演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杂技,亦作“杂伎”。指柔术、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又称杂技表演。本课让学生在欣赏杂技表演的过程中领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及修养,并能尝试着把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转化成儿童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在纸上设计出造型生动表演杂技的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中外杂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设计与创作,提高学生对造型的审美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启发学生回忆并设计出杂技演员的动作形象,使学生感受杂技艺术的美. 三、教学重点
了解感受杂技艺术,启发学生想象,抓住人物在运动中特有的动作姿势并描绘出来。 四、教学难点:杂技演员的动作比较难表现,可让学生简化。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 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1)观看图片,猜猜他们在看什么?(你们猜对了没有呢?原来真的是在看杂技表演呢?) (2)播放一段录像。
师:老师很喜欢看杂技,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吗?好!咱们今天就来过过瘾,看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好看的话,一定不要忘记鼓掌哦! (3)小结杂技的作用及特点。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看得出杂技真的是很精彩!你觉得精彩在哪里?(学生回答)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湘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