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先入为主的偏见
贾政对宝玉的偏见从宝玉抓周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并在宝玉日后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里都有所表现。宝玉要上学贾政不鼓励反而骂他一顿;试才大观园时,无论宝玉提的词如何好,贾政都无一夸奖之言,只是一味的骂;三十三回责打宝玉虽是因为误信贾环之言,但也是因为贾政内心里也相信宝玉是“淫母婢”之人,才会不询问原因就大承鞭笞的。可见在贾政心里一直都没有摆脱宝玉会是个“酒色之徒”的看法。
2、教育方式存在误区
纵观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不难看出贾政所采取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暴力教育法。有评论者认为宝玉享有百般富贵、宠爱,惟缺的是“父爱”,也是因为看到贾政对宝玉太过严酷。虽然客观地说,贾政对这个仅剩的唯一 “正出”的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的教育特别重视。他时时不忘儿子的学业功课,在封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算得上一位“深爱”儿子的“负责任”的父亲。他的严酷源于宝玉叛逆性格的种种表现,令他大失所望,怒不可遏。“恨铁不成钢”,也是因为他所信奉的“父为子纲”的权威意识,使他选择了“棍棒式”的暴力教育方法。动辄训斥、嘲讽、辱骂,戒尺棍棒侍候,甚至暴跳如雷地要往死里打。聪明活泼的宝玉,一旦在父亲面前,便惶恐不安,变得木讷痴呆了一般。宝玉“大承笞挞”的那一次虽事出有因,但也不乏“冤屈隐情”。然而粗暴盛怒的父亲不容解释申辩,只一叠连声“拿大棍!拿绳捆上”,又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贾政还嫌小厮们打得轻,“一脚踢开那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打三四十下”,打得“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如此虎狼式的粗暴教育手段,即使教育目标、内容是正确的、先进的,也断难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拉大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坚其逆向背道而驰之志,从而走得更远。
综合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贾政教子的失败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是方方面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贾母、王夫人、众姐妹的袒护,仆人、丫环的帮助虽然也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因素,但贾政本身对宝玉的偏见和对宝玉教育的不当方式才是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众人的掩护多是因为贾政对宝玉太过严酷了。
三、贾政教子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贾政教子的最终失败说明他在教育过程中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在现代家庭中也依然存在。通过对于贾政教子的进一步解读,从中可以得出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的一
些启示。
(一)“父爱”的不可替代性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是由母亲或祖母辈照顾长大的。父爱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由于往往“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父亲全力打拼于职场,母亲悉心照顾子女的生活,忽视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儿女应当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进而导致了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严重缺失,对子女性格成长和完善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虽然失败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贾政对宝玉的成长还是起到了教育、约束的作用。贾宝玉生活在贾母的宠爱、王夫人的庇护、众姐妹的袒护当中,他的行为没有人管束,即便是有人对他劝,解如袭人以回家为要挟让他读书,史湘云也曾劝他将心多放在仕途上,可贾宝玉只是表面答应都听袭人的事实上并没有做到,至于史湘云的劝他以一顿发脾气对待,甚至从此不愿再与湘云说话,还说 “好好的女孩儿
8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家,怎变成这样”,可见别人的话对他根本起不到阻止的作用。但是在贾府里他还是惧怕一个人的,那就是他父亲贾政。迫于对父亲的敬畏,他去见贾雨村那种令他嗤之以鼻的人;在父亲的要求下,他读了《中庸》《大学》等书籍。正因为贾政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宝玉的教育,贾宝玉才不至于偏离封建“正统”的轨道太远。
贾政又曾两度到外任做官前后长达几年,这期间贾宝玉都处于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束缚的状态,对他的教育主要落在贾母和王夫人的身上。那么没有了“严父”在身边的宝玉是怎么样的状态呢?宝玉挨打之后贾母用“回南京”威胁贾政,迫使贾政放弃了教子的权利由贾母取而代之。从第三十七回贾政“点了学差”离家后直到第八十一回“两番入家塾”,这期间贾宝玉在没有贾政监督情况下是如何度过的:“却说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先偶结海棠社后又做菊花诗,凡姐妹之事事无大小他都有参与,随老太太一起摆酒赴宴。 总之自从贾政走后贾宝玉可以说一件“正事”都没做。而在贾府里除贾政外没人看到这其实是一种极度颓废的生活,虽然后来王夫人也管教过但只是蜻蜓点水,她只会从贾宝玉身边的人下手,怕别人带坏她的宝玉,也没有从他的前途未来考虑。对比之下可以看出贾宝玉这个“孙悟空”似的孩子还是非常需要贾政这个“紧箍咒”的。虽然贾政教育宝玉的方式方法不对,但却是大观园中能导宝玉走上“正途”的人。贾母和王夫人的教育是代替不了贾政的。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知识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父爱”是不能被替代的。
(二)父亲是孩子成长的榜样
父亲对青少年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比母亲的影响更为强大。因为在子女眼中,父亲常常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权威。所以,作为父亲一定要珍视这种崇拜,当好偶像和榜样。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有及者。”[11]因此,父亲应在子女面前树立一个正面形象,为子女提供一个“好男人”的模范角色———独立、坚强、理性却又不失温柔敦厚,让子女在榜样的力量下成长为优秀的人才。[12]
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 对子弟德行的教育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 的思想时刻指导着自己的言行, 为子弟树立楷模。这很值得我们当代的家长们效仿和学习。在《红楼梦》中作为父亲的贾政虽没有治国理家之才但为人行事还是对宝玉起了榜样作用的。贾政对宝玉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要他读书、科考,而是多方面的的,既有学业要求又有对于他立身做人的要求。贾政自己是颇有乃祖之风,他礼贤下士,好结交读书之人,基本上是属于清流派人物。而且他是经过寒窗苦读的,只是还没参加科考就被皇帝直接体恤式的封为员外郎。就是贾政的这些品质,才让他在宝玉心里能够一直受到尊敬,才能让宝玉对他的教育不反感。与贾赦、贾珍相比贾政绝对是个值得宝玉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标尺”,一切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13]意思是后晋时有个窦燕山年轻时不学好,昧心行事,但后来为教育儿子开始行善积德,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后来他的五个儿子皆科考得中。就是著名的“五子登科”的故事了。可见父亲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家庭教育中要方法得当
在看到贾政教子失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以为鉴,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9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教子过程要在情感交融中申训诫大义,如王修诫子,说“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明卓发之诫子,说“古人言生子才俊,未必可喜。”[14]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爱子之情和惟恐子女不能成才的优虑之情。但在整个小说一百二十回中贾政与贾宝玉的感情交流并不多而且每一次的交流也都是以贾政对宝玉的训斥为主,甚至还有棍棒鞭笞的情节,种种这些方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是绝对不应该再出现的。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在尚不发达的社会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 家业世传” 式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简单粗暴的棍棒体罚式教育方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打”虽然是父亲的权利,然而“打孩子”的这种方式对教育是起不到好的作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 教子篇》中这样写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15]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官,此不狎之道也;抑瘙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说的是: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严肃的,不可以用疏忽轻慢的态度来对待,骨肉之间的亲情关系,不可以简慢。简单了,长辈的慈爱与晚辈的孝敬就难以沟通,轻慢了,晚辈对长辈就会产生怠慢之心。命士以上的官,他们父子是分开居住的,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亲狎的道理。至于晚辈为长辈挠痒抚痛,为长辈挂辈子,把枕头放在箱子里,这些都是教育骨肉之间不要简慢的道理。那贾政“大承笞挞”何止“简慢”简直是要打断父子关系,这种做法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认同的。
父子之间自然不会像母子之间那样亲昵,但也绝对不能动辄就打,打孩子会给孩子身体上带来伤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更多的是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通过对贾政教子的分析可以得出,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教导和关爱。然而古代的教育理论因受封建宗法社会的影响,其内容难免充满“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对于教育宝玉这样的“新新人类”已经不再适合了。以古鉴今,今天的父亲一定要从他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把握好父亲的角色可以从以下着手:给孩子提供欢笑,轻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多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孩子相互袒露内心深层感受,并坚持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提供孩子温暖的力量;与孩子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环境,做到宽严并济,提供孩子成长所需的民主的空间,以讲道理等手段感化、引导孩子;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不断学习,并努力经营学习型家庭。贾政是古代父亲角色的代表,虽然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人文哲理,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父亲角色模式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贾政这位“好父亲”也只能适应那个时代。
10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注 释
[1] 杜贵晨 《红楼男性》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63页 [2] 杜贵晨 《红楼男性》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64页 [3] 杜贵晨 《红楼男性》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63页 [4] 杜贵晨 《红楼男性》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65页
[5] 颜之推 余正平/梁明 译 《颜氏家训》 广州出版社 2001年 第84页 [6]本段参考 陈永平 《道是无情却有情—浅析贾政宝玉父子间的矛盾冲突》 景
德镇高专学报 2004年9月 第十九卷 第三期
[7] 姽婳词:姽,女子体态娴静美好;婳,美好。《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政与众
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的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姽婳(音鬼画)”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
[8] 王蒙 《红楼启示录》 三联书店 1991年 第111页 [9] 本段参考 王蒙 《红楼启示录》 三联书店 1991年 第109页 [10] 杜贵晨 《红楼男性》 中华书局 2006年 第64页
[11] 马千里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安康师专学报 2002年04期 [12] 董小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定角色作用》 当代青年研究 1999-12-25 [13] 刘弘毅 《三字经讲记》 海南出版社 2007年 第7页
[14] 宋连生 《品读中华美德家书》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 第18页 [15] 颜之推 余正平/梁明 译 《颜氏家训》 广州出版社 2001年 第9页
11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 考 文 献
1.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 杜贵晨 《红楼男性》 中华书局 2006年 3. 王蒙 《红楼启示录》 三联书店 1991年
4. 颜之推 余正平/梁明 译 《颜氏家训》 广州出版社 2001年 5. 刘弘毅 《三字经讲记》 海南出版社 2007年
6. 张小虎 《论<红楼梦>中贾政的“严父”形象》 甘肃高师学报 2009 (04) 7. 马晓英,孙丽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贾政和贾宝玉的父子冲突看代沟》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8. 陶湘,王任坤《教育视野下的<红楼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9) 9. 陈月红,赵正 《<红楼梦>中的教育方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10. 陈树旗,陈克勇 《从贾政教子说起》 中华家教 2003(01) 11. 方星移 《贾政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2.陈永平 《道是无情却有情—浅析贾政宝玉父子间的矛盾冲突》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03)
13. 周汝昌 《和贾宝玉对话》[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4. 王蒙 《王蒙活说红楼梦》[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5.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6.郑万忠 《浅论<红楼梦>中的教育思想》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1).
12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 记
终于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这可以说是本人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汇报,是一个总结,也是另一个开始。这篇论文的完成,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老师—刘金荣老师。当初,我的研究方向和老师教授学科不是特别一致,但是刘老师对我的论文十分关心,也很尽责的知道我,多次和我讨论要怎么写,给我很多实用的建议,让我深受启发,又针对我论文上的一些毛病,仔细地修改我的论文,并找了相关的论文和书籍给我看。对于老师的知道和帮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还要感谢我的亲人。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支持我,他们是我今天能完成这篇论文不可缺少的动力。谢谢父母能理解我的理想,支持我所选的职业,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感谢给我的论文提出意见的可爱同学们、寝室姐妹们,尽管只是偶尔在聊天时谈及对各自论文的看法,但是,还是感谢她们热心的建议。
最后,应该要谢谢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人的一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坚持信念,坚持理想。我希望,在学术上,我也是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红楼梦》中贾政教子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