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前 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有清代的“社会百科全书”之称,因此,国内外研究《红楼梦》的课题很多,而从教育这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则相对较少,从家庭教育这个更加具体、微观的角度对它进行论述的则又少。对于《红楼梦》中男性形象的研究大家往往把眼光投向了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对于贾政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从贾宝玉的角度入手阐述贾政对他的种种打击,很少看到他对宝玉的教育以及他对宝玉的良苦用心。有人认为,贾政对贾宝玉实属“恶人之狠”,为了使宝玉走上他所希望的、能光宗耀祖的仕途,成为他“诗书传礼之家”的孝子贤孙,他真是恨铁不成钢。只是贾政这个儒士“狠”错了地方,所以他的“狠”并没“狠”出结果,而“狠”出了个发誓叛逆到底、死不悔改的宝玉。贾政的“狠”,便属狠毒一类,谓恶人之狠。[1]还有人认为“虎毒不食子”,贾政要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打死”或“勒死”的行径,其狠毒程度是远远地超出“虎毒”之上的,可见贾政的残酷无情。[2]但也有人为贾政打抱不平,认为贾政也“算是好父亲”,贾政教子合情入理,对儿子也并非冷酷无情,比起贾赦、贾珍来,算得上是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中的一位好父亲。[3]更有人认为贾政只是“严父的典型”, [4]他对宝玉的教育皆出自他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基于以上种种观点,本文不再正面解读贾政,更不再正面解读贾宝玉,而侧重于梳理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过程,对贾政和贾宝玉关系的演化脉络做一梳理和补说,从中得出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3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的父子关系辨析
纵观《红楼梦》全书,贾政与贾宝玉父子的相处大致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一)宝玉抓周
抓周是中国古代用以检验孩子将来志向的一种民俗。《红楼梦》(第二回)也写到了宝玉抓周的过程: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刚满周岁的贾宝玉对于脂粉的爱好其实已经给了对这个“衔玉而生”的儿子充满希望的贾政一盆冷水。因此可以这么说,就是从那时候起,贾政对儿子贾宝玉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二)宝玉入学
古代大家庭中的子嗣都要入私塾读书,《颜氏家训》中写道:“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 不失《诗》、《论》。”[5]贾宝玉虽然不喜读书但也曾入家塾读书。
在第九回中,贾宝玉主动提出要去上学,既积极为自己找上学的同伴,又迫不及待的选日子,还到各处辞行,大有一副此次进学定要有所成就的架势,可见对这次进学宝玉有着很大的热情。虽然宝玉平时是很不愿意面对父亲的,见到父亲甚至绕道而行,但这次贾宝玉主动来书房见贾政并诉说要去上学。可面对前来请安,并报告要去上学的宝玉,贾政却说了这样的话:“如果再提‘上学’,连我也羞死了,依我说,你竟是顽你的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的地,靠脏了我的门!” 这是贾宝玉初长成之后父子两人的首次“交锋”,贾宝玉兴致勃勃地来请安、高高兴兴地准备去上学,可是却遭到贾政的一顿劈头盖脸的怒骂。这样看好似贾政不喜欢宝玉去上学一样,但骂过之后又询问:谁跟宝玉一起上学,都念写什么书,又嘱咐该念哪些书不该念哪些书等等。这些交代嘱咐又可见他对宝玉上学读书是很关注的。只是贾政的关心都要以“骂”做铺垫,那么对于他的关心,宝玉自然感觉不到,相反却记住了被骂的经历,以后面对父亲时心理就可能存在障碍了。
(三)宝玉试才
贾政一向不喜欢贾宝玉把心思用在吟诗作对上,但第十七回大观园题词时贾政还是借机让宝玉展示了才华:
一开始宝玉便表现出了他出色的才华,令众人大加称赞,给父亲贾政挣足了面子,贾政也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虽然贾政没有夸奖宝玉,但看得出贾政只是处于自谦才这样说的,其实贾政心里是很高兴的。“沁芳亭”题词,贾政已先拟了“泻玉”,但宝玉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反驳了父亲,而贾政并没有生气只是点头不语,又让宝玉作一副七言对联,贾宝玉做的也极好,贾政听了点头微笑。这是《红楼梦》中极少有的贾政与贾宝玉父子同乐的场面。到“稻香村”,宝玉提意用“杏帘在望”,众人会错宝玉的意,欲取村名“杏花村”被宝玉驳回,对此贾政很生气骂道:“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前面宝玉也反驳过贾政的观点,贾政并没有这样生气,而现在之所以骂宝玉是因为宝玉只是一个孩子竟反驳了众人的观点,大有恃才傲物之势,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作为父亲,尽管宝玉说的是对的也一定要批评,所以贾政在这里的“骂”也不是没有缘故的。贾政虽骂了宝玉但在接下来的题词中宝玉还是很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与父亲的意见相冲突,贾政又几次训骂宝玉,但最终都采纳了宝玉的题词,可见对宝玉的才情只是嘴上否定心里其实是肯定的。
4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四)宝玉挨打
二人的矛盾终于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走向激化。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虽是贾环的进谗中伤但宝玉也惹下了三件事,这属于 “不肖种种”。从贾政的角度来看:
第一件事是贾雨村来访。贾雨村的高升虽然高攀的是贾府,靠的是贾政的举荐,但在贾政眼里,贾雨村是个精通官道的能人,不仅对其以礼相待而且把他视为可让宝玉学习仕途之道的榜样。所以每当贾雨村登门,必让宝玉来见,一则学习他的为官之道,二则让宝玉早日与官场接触,结交一些达官显贵,为日后走上仕途作铺垫。然而对父亲的一片苦心,宝玉却置若罔闻。心里只为死去的金钏 “感伤”,以至于“贾政见他惶惊,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第二件事是忠顺王府索人。忠顺亲王乃皇亲贵胄,在官场拼杀多年的贾政最清楚与权贵相碰的下场,那些皇亲贵胄是万万惹不得的。他与琪官的交往很可能会为贾府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贾政才会如此生气。还有那琪官本是一介伶人,优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连奴才都不如,可贾宝玉堂堂贾府的公子却偏偏总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且贾政又自认是最正直、儒雅之人自然接受不了宝玉的行为。
第三件事是金钏儿投井,准确地说应是淫辱母婢。听到贾环的谗言说宝玉淫辱金钏致金钏投井而亡之后,贾政是“气的面如金纸”,“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贾政的火气到了这里达到了高峰。在贾政的道德观念里,淫辱母婢是不可容忍的,这是“有辱祖先”的,以前宝玉的行为不管怎样不入流但都不会有道德问题,而这也是贾政最不能容忍的。
综述以上三件事情,不难看出,贾政痛打宝玉,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与“反封建”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或碰撞。宝玉挨打的真正原因是他触犯了贾府的立命之本,即读书、仕途;得罪王权则会随时惹来杀身之祸;道德沦落、家风污秽则家庭必然走向衰败。这样去理解贾政打贾宝玉就不会觉得贾政是“铁血”的了。[6]
(五)宝玉学业
贾政对宝玉的学业一直是十分关注的。在外任的几年贾政每每写家书也不忘叮嘱宝玉学习,刚回到家中就要检查宝玉的学习成果。这下可吓得宝玉“便如孙大圣听见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俱不是”(第七十三回),一时之间这也做不得那也不足以塞责,最后甚至想到了用装病来逃避贾政询问。
贾政作为父亲回到家中询问儿子的学业是很正常的行为,为何会把宝玉吓成这样?一是因为宝玉知道自己不能令父亲满意“至于古文这几年读过的“左传”、“公羊”、“谷梁”、“国策”汉唐等文,不过几十篇这些竟未温得半篇,虽闲时也曾看看,不过一时高兴,随看随忘,未曾下功夫,如何记得。这是断难塞责的“。其实宝玉是极聪明的孩子,从试才大观园中我们已经知道宝玉是很有才华的。但偏偏父亲交代的东西宝玉做不来,原因是贾政让宝玉学习的都是宝玉所不喜欢的,书中写道“更有时文八股,因平日深恶此道,原非圣人之制撰,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虽贾政选过几篇命他读的,不过偶见其中或一二股内,或承题之中,有作得或精致、或浪荡、或游戏、或悲感,稍能动性立志者,偶一读之,不过供一时之兴趣,究竟何曾成篇潜心玩索。(第七十三回)”这就造成父子之间的又一个矛盾,贾政叫宝玉学“八股”而宝玉最讨厌读的就是那些。第二个原因是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如果见了父亲不管做的好不好结果都一定是非骂即打,所以最后逼得宝玉要装病逃避父亲。
(六)作姽婳词[7]
第七十八回对于理解贾政对贾宝玉感情的转变十分关键。
贾政这次叫齐了宝玉、环、兰,让他们都来做一首。贾政先看了孙子贾兰的诗评价说:
5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稚子口角,也还难为他。”又看了贾环的诗说:“还不大甚错,终不恳切,”可见前两个做的诗都没有让贾政满意。可当贾政看了宝玉的作品,“笑道:‘如此甚好,你念我写。若不好,我捶你那肉’”从贾政的表情、说话的语气都看得出宝玉的诗是非常令贾政满意的。有了宝玉与贾兰特别是宝玉与贾环的对比,贾政更是看到了贾宝玉身上的优点也倍感欣慰。虽然这时贾政还是没有怎么夸赞表扬过宝玉,但贾政让宝玉念诗自己来执笔题写,这样和乐融融的场面是过去没有的,可见他也是很为宝玉的才情而感到自豪的。
况且贾政年少时也是一个“诗酒放诞之人”,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二人天性相通,自然惺惺相惜;二是贾政此时名利之心已大减,这个正人君子,一生不搞歪门邪道,只靠自己勤奋工作,始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大成就,渐渐的对官场已经看透,丧失了兴趣,也因此,对贾宝玉未来不走仕途的反对也不似原来那么强烈了,相反对他的才情欣赏起来。至此贾政对贾宝玉的态度便有了改观。
(七)父子诀别
至全书最后一回这一对父子终于彻底诀别,了结了这一段父子情缘。
贾政和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贾政送老太太灵柩回来的路上,贾政已经听说贾宝玉得中但有走失的事情,正在写家书写到宝玉,便停笔不写了。贾政现在的心情自然不会好。此时贾家已经历了抄家、削去世袭爵位、贾赦和贾珍被流放、老太太去世等一系列的打击,贾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贾政作为贾家现在的主事者自然也是心力交瘁,况他已经是年届不惑的老人,试想贾政现在最需要什么?当然是儿子能够成才帮助他,成为他的左右手。可偏偏这时儿子又失踪了,让他怎么能不难过呢?
小说中描写到贾政看见有一光头、赤脚的人在向自己跪拜,出来还礼才看见是宝玉,不禁大惊。宝玉前面失踪现在又做和尚打扮在这里跪拜他,加之宝玉出生的不凡,宝玉之前种种与和尚有关的事,宝玉又曾嚷着要出家,贾政心里怕已经猜到了八九分了。贾政还是问宝玉“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贾政心里虽明白但还是不愿接受宝玉出家的现实。宝玉似喜似悲也未有言语就被那一僧一道夹走了,“贾政不顾路滑急忙来赶”,“赶得心虚气喘,惊疑不定”, 作为父亲贾政不舍宝玉离去情景感人。家人赶来后贾政又问他们可看见那三个人,贾政是想再次确认宝玉是否真的来过,还是自己出现了幻觉,这仍然是贾政不愿接受宝玉离开的事实的表现 。与家人说起宝玉又不禁“掉下泪来” 。从此贾政与宝玉便走向各自不同的道路,父子之情也彻底了断了。
以上便是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全部过程。从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目的看,贾政是要宝玉走仕途、光宗耀祖,为此要求宝玉“改悟前情”,要求他改变任情的态度,改掉一味“爱
[8]
红”的习性,但宝玉根本没有改掉,反而更加任情,最后出家。要他走仕途之路,他反而更厌弃八股科举、为官从政;要他挽救家族命运、光宗耀祖,他却终堕迷津,抛弃家族而出家了。无论怎么说,贾政的教育目的是丝毫没有达到的,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彻底失败。虽然他一直在“教”但“教而没化”。不过他虽然没有教育好儿子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贾政就不爱贾宝玉。正如有学者说:“贾政与贾宝玉的矛盾是两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9]贾政的不幸就在于他是父亲,而且是个遵从“正统”封建大家庭一切规范的“严父”。他压抑了自己的感情,在子女面前得保持严父的面貌尤其对宝玉要以恨作爱,以怒作喜,当哭时不能哭,当笑时不能笑。在封建宗法统治下,他对宝玉的爱被扭曲、丑化了。然而,人的被压抑被异化的本性,一有机会便会表现出顽强的回归与复苏的趋势。贾政那被压抑被异化的亲子之情、亲子之爱也曾不止一次的冲破理智的闸门,顽强的表现出来。不能只看到贾政对宝玉严酷的一面而忽视了作为“严父”的贾政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10]
二、贾政教子失败的原因分析
贾政教子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贾政教子失败的原因。
6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贾政教子失败的客观原因
1、家族阻力
《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有时会受到阻碍,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贾母。长子贾珠早夭,留下寡妻和幼子;庶子贾环猥琐不堪,而贾氏其他“子孙虽多,竟无一人可以继业”,唯宝玉一人“聪明灵慧,略望可成”。贾政逼宝玉读书,教训他以仕途为重,是希望他将来光耀门楣,也是父爱的一种表现。
正如有学者说:“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最高价值目标,封建时代的最高人生目标就是读书做官,包括寻常百姓在内,一切社会正统教育都朝此目标努力,更何况贾府这样的‘诗礼簪缨之族’呢?” 然而贾政的这种爱的表达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得到儿子叛逆性的反弹以及母亲妻子等人的围攻和指责。第三十三回贾政打宝玉是贾政母子对宝玉教育分歧的集中体现。虽然贾母比贾政更了解宝玉,更明白该如何教育宝玉这样的孩子,但同时贾母对宝玉的过分宠爱在《红楼梦》中也处处可见,而贾政出于对母亲的孝道,无奈之下也只好放弃了对宝玉的教育权。
总的来说,对宝玉的教育贾母是“主教练”,贾政、王夫人则是“副教练”,有时连“副教练”也算不上。这让贾政这个“父亲”既不想放弃教育儿子又不敢逆母亲的意思,所以贾政对宝玉的教育一直处于“左右为难” 的困境。贾母、王夫人成为宝玉的天然保护伞使贾政对宝玉的教育举步维艰。
2、周围人的袒护
不仅贾母和王夫人是贾政教子路上的障碍,贾宝玉身边的人也处处阻碍着贾政对宝玉的教育。
首先来看宝玉身边的丫鬟和仆人。众丫鬟中宝玉最信任的丫鬟莫过于袭人,但最了解宝玉支持宝玉的却是晴雯。晴雯并不像袭人那样劝宝玉学习,相反当老爷要见宝玉问学习进度吓得宝玉手足无措时是晴雯想出了“装病”一计,帮助宝玉成功的躲过贾政的训斥。茗烟是贾宝玉“最得用”的书童,宝玉做的那些不合规范的事茗烟几乎也都参与了,如第二十三回宝玉初住进大观园,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茗烟为让他开心给他到书坊买来许多如飞燕、合德等的外传与传奇的角本,让宝玉看。这些书籍都是非贾政要求宝玉读的。可见宝玉身边的这些丫鬟、奴仆对他的叛逆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着看姐妹们的掩护。宝玉最在乎的就是与众姐妹的关系,姐妹们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身边的女孩子们对贾政教育宝玉也有一定的阻碍力量。第七十回,贾政外任四年后,写信回来说六七月份便要回来,袭人便劝宝玉收收心,把书理一理,预备回来时应对老爷的询问。这时宝玉才发现这几年字不过写了五六十篇,于是开始抓紧时间补写,贾母、王夫人担心他赶出病来。探春、宝钗便说:“书虽替他不得,字却替得的。我们每人每日临一篇给他,搪塞过这一步去就完了。”于是黛玉送来与宝玉字体相仿的蝇头小楷,史湘云和宝琴二人也临了几篇送来了,探春和宝钗每日也临了些楷书与宝玉,终于合众人之力将字凑齐了。这一回是众姐妹对宝玉读书影响的集中体现。在姐妹中林黛玉对宝玉的影响又最深。林黛玉自幼就和贾宝玉生活在一起,在整个贾府的主子圈儿里,二人性格相投。贾宝玉一接触到《会真记》之类的“传奇角本”便“如得珍宝”;林黛玉一见这类书也是“越看越爱看”,看完还“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他们一致向往《西厢记》、《牡丹亭》里那种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选择。因林黛玉从不对贾宝玉谈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而被贾宝玉引为知己。
(二)贾政教子失败的主观原因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红楼梦》中贾政教子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