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 价值总量 价值量 正比 反比 无关 无关 无关 无关 反比 正比 反比 反比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2)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时,要注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计算。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用除法:原a/(1+x%)=变后的b 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用乘法,原a(1+x%)=变后的b
例1:假设2012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3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3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
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12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13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
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对提高50%的理解。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应该是1+50%,即生产率提高50%以后,应该是1.5M=15,即1M=10。
货币贬值20%,相同货币只能购买到1-20%的商品,即0.8M=10。因此答案就是12.5。本题设计意图很好,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例2. 某国2012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13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
A. 110亿元 B. 120亿元 C. 130亿元 D. 132亿元
[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 2012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这说明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2013年该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13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故选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商A。
[解题启示]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实为干扰因素。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意图) 注意:市场调节其实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即三大杠杆:价格、供求、竞争。
理解:(1)波动的原因: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主要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2)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价格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由于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3)等价交换如何理解?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并不是每一次价格都与价值相符,而是一个趋势,只存在于平均数中。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要量的影响。
A: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③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 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预期。 ③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补充:1.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方面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在分配领域做出调整:
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过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已成为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这一系列措施意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消费量大小,收入增长速度直接影响消费增长幅度,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可预支未来收入;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差距过大则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1)对国家而言,①根本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②稳定物价。③积极调整完善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和政策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
(2)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
(3)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好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消费的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荣辱观 的体现,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撑,成就事业的保证,是社会精神财富。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4考点)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决定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2、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
⑴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②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⑵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②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3、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届高考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详析(共54个考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