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生找,明确三句话。教师出示投影)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师: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来揣摩一下郑伯的心理。 第一句话:郑伯为什么不给共叔段制这个地方? 生:因为很险要。
师:很险要,“岩邑也”,东虢虢的国君都是在那里死的,表面上看来是担心弟弟的安危。但是我们想想,作为一国之君,他实际上考虑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担心他的弟弟占据这么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起来,他控制不了。 师:大家觉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恩,对。他是怕共叔段恃险作乱。好,我们来看第二句话。当弟弟共叔段请京这个地方时,祭仲都觉得不可以忍受,而郑伯却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可以看出,好像是母亲要这样做,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表现出对母亲的一种顺从和不忤逆。是不是真的是为了顺从自己母亲的意思呢?我们看他对母亲称呼什么? 生:姜氏。
师:对,姜氏。同学们想想,从这个称呼里能不能看出什么文字之外的意思来呢。按道理,我们尊重自己的母亲的话,会不会直接称呼她为某某氏? 生:不会。
师:所以,我们看他对他母亲这种做法还是有怒气的。他完全有理由拒绝他们这种违礼的要求,为什么他没拒绝呢?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大臣面前表现自己爱弟孝母的这一面,而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置于不慈不义的境地。我们从第三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
师:再来看最后面听到共叔段要攻打自己时候,郑伯说的一句话:“可矣”。大家认为这句话里面显示他怎样的隐秘内心? (生思考)
生:(举手)我觉得,这句话说明,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就是一种。。。等待时机。
师:对,有道理。经历长久等待而即将得到的喜悦和压抑已久而行将爆发的愤怒全浓缩在这“可矣”二字之中了!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郑伯也是有过的,过在什么呢?过在“纵弟不爱”(板书:纵弟不爱)
好,这两个人都有过错。其实还有一个是最明显有过的,是谁? 生:(齐答)共叔段!
师:好,哪位来说说,共叔段过在何处? (生多举手)
师:(示意一女生),王琦,你来说。
女生1:我以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
师:恩。。。恩,请京这个地方居住。(板书:请京)
女生1:呃。。。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师边听边板书:收贰)再就是,他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师边听边板书:袭郑)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说的很好。条理十分清楚。我们看到共叔段先请京,然后收贰,然后想要袭郑,表现出来的是作为一个弟弟是不悌的,而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忠心的。所以,共叔段过在不义不悌(板书:不义不悌) 师:(总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有学生小声说:礼崩乐坏)对!(教师激动,板书:礼崩乐坏)而孔子也好,左丘明也好,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是持什么态度的? 生:不赞同。
师:对,是持贬斥态度的。(板书:贬)
五 、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好。刚才我们分析了第一大块的内容。昨天我看课代表收集的关于本课问题的时候,两个班级的同学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大家看,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孝!
师:对,就是讲有关“孝”的问题的。我们看,在最后的文段里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三个。庄公 、姜氏、颍考叔
师:对,颍考叔的孝顺是没有争议的,左丘明是怎么评价的? 生:“颍考叔,纯孝也”
师:对(板书:颍考叔 纯孝)那么对于庄公和姜氏来说,他们本是母子反目,最后又冰释前嫌,在这个事件中,庄公是不是真的孝顺,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来讨论一下,庄公是到底是真的孝顺呢还是别有用心。(板书:庄公:真VS假) (出示投影) 讨论交流
二、 和好如初: 庄公真孝还是假孝? (学生讨论交流)
师:好,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1:(举手)我觉得郑伯的孝顺是另有目的的。首先,郑伯拒绝了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制”这个地方,但对于共叔段因为姜氏的请求而得到“京”这个地方,却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其实他不是没有办法,他可以象拒绝“请制”一样拒绝“请京”,但他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由共叔段管理“制”和姜氏“请制”是不符合礼乐制度的,不正确的。他故意让世人认为他很仁义又孝顺,而姜氏氏不仁不义的,在这里,他一点也没有念及母子之情。
师:(仔细听)哦,故意让她陷入不慈的境地。。。继续。。
生1:(不急不慢)再看后面,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而后又说后悔。他后来与母亲的和好,我觉得是因为有颍考叔的劝说,他需要一个途径吧,“中介”吧,或是台阶来让他展示自己的孝心,他需要颍考叔来提醒劝告他,这样他既不会被说违背誓言也不会被说成是不孝顺。在隧道里相见也是颍考叔教他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有点迷惑,求证)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他真想尽孝的话,就不需要别人的提醒,也不用管要不要有台阶下,或者是到底采用什么形式了 ?
生:对。我觉得,他就是想等一个人来劝告他,让他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表面上既尽孝又守了誓言。
师:嗯,好。请坐。这是李国榕的看法,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争相举手,师伸手示意一生。)
生2:我认为是真孝。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我认为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在这时颍考叔又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我甚至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全体哄笑)
师:(大笑)呃。。。。。这种说法很有意思,涉及到心理学的范畴了。嗯。。看来大家的观点不一啊,还有没有同学发表意见? (生举手,师示意回答)
生3:我的观点和徐瑜的观点是一样的,我略作补充。第一,在文中第八段有“既而悔之”,这就说明郑伯是孝顺的。姜氏的行为已经十分出格了,他本可以杀死姜氏,但他却只是将她软禁在城颍,这说明她对自己的母亲还是有爱的。也许他当时是在气头上,所以不久就后悔了。
师:(认真听,打断)很好,抓住“既而”二字来分析,不是很久才后悔,而是不久就后悔了。嗯。。读书要这样读才真正有意思,可以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好,你继续说。。。 生3:(很高兴)嗯。。。还有就是郑伯和颍考叔吃饭时,看见颍考叔把肉留给自己地母亲,郑伯很自然地说出:“尔有母遗, 繄我独无!”我认为不是一个真正孝顺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叹的。
师:呃。。。从生活中一件普通小事情就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可见郑伯的确是真情流露。嗯,有道理。。。
生3:还有,刚才,李国榕说郑伯挖隧道与姜氏相见,是他虚伪的表现。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郑伯不是真的孝顺,而是做给世人看的话,他大可以风光地迎接姜氏,昭告天下,来说明自己对姜氏昔日的行为已经宽恕。。。 师:嗯。。。也就是说以德报怨。。
生3:对,那样的话更能体现自己的孝,而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是真的孝顺。 (班上学生有人深思,有人点头)
师:嗯,很有道理。庄公到底是真孝还是假孝呢,其实。。。。。呃。。。(见一男生高高举手)你有话说,好,我们来听听。
生4:我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 (学生深受启发,有人点头议论)
师:嗯,很好。能够从政治文化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很好 !好,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都各有道理。我个人觉得庄公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也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只是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说明血浓于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水,他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
师:(总结)好。其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 师:对,哪一句呢?
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师:是。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板书:褒) 六:关于春秋笔法
师: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里面实际是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的写法叫―――――? 生:(很快就能想起来,齐应)春秋笔法!
n 师:对,这就叫春秋笔法。(出示投影)
n 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孔子作春秋儿乱臣贼子惧”。
师分析:“郑伯克段”,只有三个词语,就将庄公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弟”,对兄弟如同陌路仇敌,批评得入木三分。这种春秋笔法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所借鉴。 七 总结升华
刚才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出示投影)
“礼崩乐坏”的时代与“克己复礼”的理想 n 礼崩乐坏的时代
n 从“礼乐”至“法”的过渡
n 从“义”(“先秦理性精神”)到“利”(“政治实用主义”)的过渡 n 孔子的理想 n “克己复礼” 儒家提倡: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师:其实呢,这种礼法文化后来有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有“内圣外王”、“外法内儒”等。这八个字可能同学们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由于时间关系,没办法展开讲。那么课下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老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下课! 学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附:板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到底要怎么上,我思考了两天。文言文的教学应当重视基础知识,所以,我觉得朗读和讲解归纳相关的文言知识点是必须的。但是,仅仅止于此呢,又觉得实在单薄。而如果加上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写作特点、总结主题又觉得难有新意。这篇文章是我本人很喜欢的一篇,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事件背后的内涵深厚,能让人读后会不由地掩卷深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而且是《左传》的开卷之作,《古文观止》也把它放在了首篇,所以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自明。怎么才能上出味道来,让学生有话说,又能够把人物形象分析、春秋笔法、写作特点、主题包含其中呢?想了很久,也向其他的老师请教学习。有不少启发,但脑中始终浑沌,难以理出一条自己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来。忽然想起程少堂教授上次的评课的话来。程教授认为,语文课应当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上可以多些文化底蕴,文化的元素,还有语文教师在课上也可以展示自己本身的个性体验。于是,我开始把落点落到“文化”和“个性体验”这个点上来。
我是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
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朗读,在学生查工具书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疏通字句,然后质疑;最后,教师作重点字句的点拨和归纳。并叫课代表收集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的备课提供参考。
第二课时,就主要深入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先用竞答的方式通过习题进行知识巩固 ②略说形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把握层次――重点讲详略安排。③由形式而内容:从结构的详略安排引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到内容分析。④把文章内容分为两大块来讲:前是“郑伯克段”,后是“母子和好如初”,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讨论――前是“骨头至亲为何挥戈相向,孰之过?”后是“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具有统筹性又能把人物分析、春秋笔法、主题包含其中,既扣住了文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便于教师作引导,分析出这个历史事件传达出的文化内蕴。⑤教师作总结提升。谈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礼乐”“内圣外王,外法内儒” 上来。 至此,完成了对课文的文化解读。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有一定新意和深度。从实际情况看来,学生的投入度和活动度都还不错,课堂气氛比较好。当然通过这堂课也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譬如,自身的知识摄取不够,课堂上激情尚不足等,当努力,力求不断进步。 感谢程少堂教授,感谢学校语文组亲爱的同仁,让我收益颇多。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郑伯克段于鄢》课堂实录 - 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