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盖板钢管护筒路面结构层隔离层(砂、木屑)土层?20mm钢筋路面测点埋设示意图
(三)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
拱顶下沉是衡量隧道稳定的另一重要指标,是在隧道施工中必须的常规项目,它反映了隧道开挖到二次支护前这段时间的拱顶围岩的变形情况,用于初期支护稳定性的判断和量测信息反馈。根据反馈数据进行处理,以防由于拱顶下沉过大对上部管线等相关设施形成影响。拱顶沉降量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与地表沉降相同。
(四)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洞内位移测试是检验初期支护刚度的重要手段。测点里程与地表沉降断面相对应。测点随施工行及时埋设,以免位移损失。测试要求:净空变形量测尽早进行,初读值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数值,最迟不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数。由于本工程采取全断面开挖方式,布置水平测线时,考虑在拱腰、边墙部分个布设一条。一个监测断面内需布设6条测线,每3条组成一个闭合三角形,断面三角形顶部共用一个测点。每次量测时,用水准仪观测一下拱顶量测点相对水准基点的变形值。
(五)地下管线沉降
燃气、给水、直埋热力等带压管线监测测点布置在管线旁边,测点与管线横向间距不超过0.5m,测点埋植深度至管底高程。从路面用Ф108水钻钻孔至管底标高,成孔后在孔底浇注混凝土并植入钢筋,钢筋外套PVC管,并在PVC管与孔壁之间填充细沙,在孔顶设置小窨井至地面,并在小窨井顶部安装金属盖以避免测点破坏。布置测点布置图 附图。
管顶沉降测点标志深度尺测量小窨井管细砂混凝土地下管线
燃气、给水、直埋热力等带压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布置图
2.1.5 监控标准及预警值
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和设计文件确定监控量测项目的管理控制值,施工时预警值、警戒值的确定,F=实测值/容许值:当F<0.6时,为安全,当0.8>F≧0.6时预警及时报告,继续加强监测,查原因、准备补救措施,当F≧0.8时:警戒,发出警报、立即停止检查,及时报送运营单位、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当达到警戒值时,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在实际过程中,应同相关单位对警戒值进行分析、使用及修正,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
1、监测控制标准
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是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制定的。对于不同的监测对象和不同的监测内容有不同的监测控制标准,分别采用如下标准:
控制值设定表 附表4-9 监测项目 竖井控制值 拱顶沉降控制值 隧道净空收敛控制值 2、三级预警反馈和控制 监测项目应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并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具体内容见下表:
1、发出黄色预警时,监测组和施工单位应加密监测频率,加强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尤其应加强对预警点附近的雨污水管和有压管线的检查和处理;
控制值(mm) 30 15 25 2、发出橙色预警时,除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应根据预警状态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工艺方法等作检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
3、发出红色预警时,除应立即向上述单位报警外还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经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分析和认定后,改变施工程序或设计参数,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施工处理。
4、当实测数据出现任何一种预警状态时,监测组应立即向施工主管、监理和建设单位报告,获得确认后应立即提交预警报告。
2.1.6 观测要求及报告制度
(一)监测要求
施工过程中设立专项测量小组,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线路。每天观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绘制位移-时间关系图,变形速率-时间关系图。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及时向现场总工程师通报,迅速处理,绝对保证构筑物的安全。
1)洞内观测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一循环开挖完成后及时观察开挖工作面围岩状态,并绘制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工作地质状态记录表。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确认合格;
(2)有支护的施工地段,每天至少观察一次,确认格栅拱架处于稳定状态,并做好测量记录。
2)洞外观察包括地表沉陷和开裂,地表水渗透,洞口边坡稳定状况。 3)测试要求
测试工作用统一原始数据报表,实行施测人员、量测技术负责人二级审核上报制度。每日测试数据及时上报。在整个监控量测工作结束后,提出一个具有分析意见的测试量测工作总结报告
(二)报告制度
监测人员每天要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对于观测项目要标出变形-时间关系曲线,对于变形连续的,进行回归分析,并将观测及分析以后的结果口头
汇报给工地总工程师,总工签字后报总监理工程师。当变形速率增加或变形较大时,要及时将观测与分析结果报告工地项目总工程师,为其修改施工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1.7 变形超过允许值时采取的措施
1、基坑地面沉降以及变形超过预警值时,加强监测,减小每段开挖长度。 2、变形超过报警值时,监测频率加大至正常值的2~3倍,在减小每段开挖长度的同时,加强边坡支护,加密钢管支撑,以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
3、变形超过允许值时,立即停止施工,对沟槽进行回填,通知设计、甲方、监理以及路政局等相关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经路政局、监理、设计认可后实施。
第三章 风险控制系统
3.1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
根据评估报告建议,确定各测项控制值见2.5监控标准及预警值。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监控量测工作结束后,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进行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积累到足够丰富时,根据曲线形态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对监控量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位移值和预测道路及既有设施的安全性,据此确定适应性。
3.3 风险控制控制方法
根据工程实际经验与《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DB11/T 716-2010)制定警戒控制标准F,并进行三级预警管理。
设定:F=实测值/安全控制标准值。 三级管理办法可参考表4.2进行判定。
表4.2 三级管理程序表
级别 Ⅲ Ⅱ 预警状态描述 F<0.6 0.6≤F<0.8 处理方法 视为正常,正常监测 为预警状态,加强观测,发出预警并及时报告、采取补强措施 为警戒状态,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及时报送运营单位建设单位,加强监测 Ⅰ 0.8≤F<1.0 Ⅲ级管理:监测数据视为正常状态,应继续进行正常监测; 黄色预警状态实行Ⅱ级管理:为预警状态,加强观测,发出预警并及时报告、采取补强措施;橙色报警状态实行Ⅰ级管理:为警戒状态,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及时报送运营单位建设单位,加强监测,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等作检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
3.4 监测应急预案
根据监测数据反馈信息,当施工处于警戒状态时,应启动监测应急预案。做为安全监测单位,拟设定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数据的上报、加强监测频率、增设
监测点、开设专题报告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监测工作应急预案一览表
内容 信息方面 措 施 通知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通知业主、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 协助业主单位邀请有关专家出席专题讨论会 人员方面 监测项目与频率 1小时内监测人员到位,相关人员24小时现场值班 1~2名院内技术专家24小时提供技术指导 已有监测项目,加密监测频率 根据需要增设应力、变形测点 每次应急监测完成后,立即将监测结果及变形发展趋势通知甲方、管理方、施工方等相关部门 监测报告 提交以往监测数据报表供专家参考 提交以往监测数据曲线分析供专家参考 应急监测完成后提交监测专题分析报告 技术支持
参加专题讨论会,提交相关信息,供专家参考决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暗挖隧道监测方案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