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施工监测
2.1.1 监测原则
施工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测工作的成败与选用监测方法的选取及测点的布置直接相关。根据以往监测工作的经验,归纳以下5条原则。
1、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
1)系统需要采用可靠的仪器; 2)应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
2、多层次监测原则: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四点; 1)在监测对象上以位移为主,兼顾其它监测项目; 2)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 3)在监测仪器选择上以机测仪器为主,辅以电测仪器;
4)分别在地表、及临近建筑物与地下管线上布点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
3、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在具有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段,其稳定的标准是不同的。稳定性差的地段应重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4、方便实用原则: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量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5、经济合理原则:系统设计时考虑实用的仪器,不必过分追求仪器的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
2.1.2 监测准备
1).根据工程的特征,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监测方案和信息传输方法。 2).监测在基坑施工之前就开始进行,以得到可靠的初始记录。在监测中,监测频率是根据项目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情况来确定的。
3).信息传输:所有现场测得的数据,要通过人工的形式,及时安全地传送到数据库系统中,以便按时提供可靠的结果。
4).定期简报:将现场测得的数据的分析结果和预测,定期以简报形式汇报有关单位
2.1.3 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
施工期间为确保周围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及道路的安全,必须加强监控量测,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监测内容。
暗挖施工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地表沉降、地下管线沉降、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等。依据监测项目确定所使用的量测设备,测量设备必须经过计量检测部门的检定,具有检定合格证。测点具体布置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以设计图纸为准。
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监测频率表 附表4-7 沉降或收敛速率 >2mm/天 0.5~2mm/天 0.1~0.5mm/天 <0.1mm/天 基本稳定后 距开挖面距离 0~1B 1~2B 2~5B 5B以上 监测频率 2次/天 1次/天 1次/2天 1次/周 1次/月 注:1.当连续两周沉降或上浮速度小于0.02mm/d,则判断为沉降或上浮已经稳定,基本稳定后需再持续监测1年,以确保隧道自身及周边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2.当拆除临时支撑时以及出现异常情况时,增大监测频率。 3.B为隧道开挖跨度;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提高监测频率: a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b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c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d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程施工; e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常时间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f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g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h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m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n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现象; o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p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2.1.4 监测点布置
序号 监测项目 方法及工具 精密水准仪 铟钢尺 精密水准地下管线沉仪 沿管线延伸方向每10m布设一个测点,管线拐点2 降 铟钢处加密布置。 尺 初期支护结3 仪 构拱顶沉降 铟钢尺 初期支护结4 收敛计 构净空收敛 密水准仪 铟钢尺 精密水准每5m一个断面,与地表沉降测点互相对应布置断面点,左右线每断面各1个测点, 每10~20m一个断面,与地表沉降测点互相对应布置断面点,每断面1个测点,每断面2根基线 测点;间隔10m布设一个沉降点,间隔30m布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断面根据埋深不同布设3-5点,点间距2m-5m。 断面距离 地表基坑1 周边路面沉降 沿左右线区间隧道中线及整体结构中线各布设一行监 基坑纵横轴线的路面上,在坑边、距离坑边间隔3m、5m处布设地表沉降点 5 隧道沉降 (一)地表沉降及基坑周边路面沉降 地表沉降量测是浅埋隧道稳定性观测的监测项目,沉降量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多次观测水准点与设置在建筑物上的观测点间高差的变化得出的。在重要管线处、道路、建筑物旁均要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值将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及第三方监测的规定的数值为标准。地表下沉量测遵守下列规定:
1)沉降观测的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为了对水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3个,以组成水准网。
在隧道穿越莲花池西路、西三环中路、莲花池东路路面,沿左右线区间隧道中线及整体结构中线各布设一行监测点;间隔10m布设一个沉降点,间隔30m布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断面根据埋深不同布设3-5点,点间距2m-5m。基坑纵横轴线的路面上,在坑边、距离坑边间隔3m、5m处布设地表沉降点
2)当隧道附近地表有建(构)筑物时,在建(构)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0.5米,以保证稳定性。
3)纵向量测范围,除已施工地段外,从开挖面地表面开始,沿在施工隧道中线向前延伸,其长度为隧道开挖面底部至地表面的距离。
设置要点:施工前在地表埋设水准桩,基点桩埋设施工影响范围以外。施工中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钢尺观测地面绝对沉降量。沿管线方向每隔10m布设一个沉降观测点,施工中采用精密全站仪施测。
4)在埋设的观测点稳定后即应进行第一次观测。施工期间在增加较大荷载前后均应进行观测。在地面附近荷载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后,或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观测。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止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工程竣工后也应连续每天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
量测内业计算:
①每次量测后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离挖面的尺寸图;
②对初期的事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量大值和变化速度; ③数据异常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密或加大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
次做完内业后组织有关测量人员、技术人员对量测结果进行整理,合理判别围岩稳定性。
附图:暗挖断面监测点布置图
附图:暗挖基坑监测点断面及平面布置图
(二)道路沉降测点布设在沥青路面,采用机械钻孔,达原状土层后植入钢筋,具体深度以实际揭露为准,采用(砂+木屑)隔离,中间埋设直径Φ20mm左右的螺纹钢筋,测点上部盖钢板,周边用钢管护筒进行保护,钢板厚度为5mm,钢管厚度2~3mm。附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暗挖隧道监测方案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