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确理解地分析认识新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启示未来。
五十四、乡镇企业人才问题的分析及思考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乡镇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步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阶段,面临关键问题是人才严重不足,影响其发展壮大,在对其存在问题进入深入分析后,提出策略,从内外部大环境改进入手,促进企业的二次腾飞。
(二)调研提纲
1.纵观乡镇企业的发展,看人才重要作用; 2.浅析乡企人才现状,看现实企业人才必要性; 3.对稳定乡镇企业人才的几点思考。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1.运用案例调查法(正反案例)剖析人才及管理的重要性; 2.以内外部环境改进入手,提出策略,如创造充分的外部环境,积极挖掘乡镇企业内部潜力。
五十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走访学生寝室,深入大学校园,了解校园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调研提纲
1.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31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设计、印制、发放调查表,深入大学校园生活。
五十六、当前国际形势给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向正确,理论联系实际,详细、认真地调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力求做到调研的广度和深度。
(二)调研提纲
1.当前国际形势给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3.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十七、改革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思考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向正确,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调研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拿到第一手资料。
(二)调研提纲
1.改革对人们思想的复杂影响;
2.改革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任务。 五十八、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明确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表现形态,分析经济发展中所呈现出来
32
的问题,并从整体上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二)调研提纲
1.农村经济有多种经济形态,这些经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的。它们的运行也带有鲜明的特点;
2.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大大影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深入农村,把握农村经济的实际状况。 五十九、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调查城市农民工现状及其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了解城市农民工的愿望及要求,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二)调研提纲
1.某城市农民工现状(性别、年龄、来源地、数量、分布行业等)调查;
2.某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满意度(工资、居住条件、保险、子女教育、夫妻分居等)调查;
3.某城市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 4.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意义。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深入基层、设计问卷、认真调研
六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33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历史文化遗迹破坏等问题,阐述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二)调研提纲(本课题调研必须完成的相关子课题) 1.环境问题形成及其原因;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3.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 六十一、打击非法出版物意义重大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说明非法出版物的严重危害,强调打击非法出版物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提纲
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显得犹为重要; 2.非法出版物的各种表现,其破坏性和恶劣影响应该给予坚决打击和扼止;
3.打击非法出版物对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调研,相关部门、采访等等。
六十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以***为例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以一个村或某一区域为对象,分析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
34
(二)调研提纲
1.该村或该区域目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 2.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该村或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即路径选择。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1.掌握《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了解本区域“十一五”规划;
2.选择的村或区域要有代表性或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是贫困村或经济发展条件好的村,贫困山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一区域等;
3.其他收集相关资料。
六十三、网络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研究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以一个村为对象,分析现状,剖析网络进新农村的意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进村对策。
(二)调研提纲
1.该村目前网络颁布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剖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网络进村的积极意义,如推进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素质的需要,现在国家搞的“农民信箱”工程建设的需要,中小学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等;
3.提出切实可行的网络进村的具体对策。 (三)本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
1.掌握《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了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研参考选题(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