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教案
墨池记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著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祐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详解:“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书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
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可以作为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___________;转述谢希深介绍__________;作者自道_____________。(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4、一词多义
方 方形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当……时候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方向 而尝极东方 推 推想 推王君之心 推广 其亦欲推其事
及 赶得上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推及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书 书法 羲之之书晚乃善 写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八字 能 能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技能、专长 夫人之有一能
固 顽固、固执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本来、原来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课 文 说 明
曾巩于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在江西抚州)讲学。这篇文章是他在庆历八年(1048)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成的。 全文共两大段。第一段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介绍墨池的所在及形态。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作新城。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第二层介绍墨池之称的由来。王羲之一向仰慕张芝,张芝在水池旁练习书法,到池中洗砚把池水都染黑了。这就是王羲之学张芝洗砚的遗迹,难道是真的吗?作者在这里特地用了一个设问句,那是因为称作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所以作者对此传说持有怀疑态度。第三层不去追究墨池的真假,转而去写王羲之。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去做官,曾经遍游东方,直至乘船出海,自己在山水之间感到心情愉悦,但他岂能恣情任性只满足并停滞在山水之间呢?这是用设问句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随之笔锋一转而进入第四层,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特别好,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际上乃是由于他的勤学苦练,而不是自然天成的。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难道不是因为学习的勤奋不及他吗?作者又利用设问句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第五层,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学习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在这一段里,作者从介绍墨池到论述王羲之的勤奋学书,一步步加以引申推论,最后落到文章的主旨──道德的修养上来,突出了勉学劝善的目的,前后环扣,文章延伸得极为自然合理。 文章的第二段,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可分三层:第一层说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又向作者说:“希望你写一篇《墨池记》。”就是说明王盛对墨池的重视和自己写作此文是应王盛之请。第二层写王盛这样做的用心,可能是尊重他人的优点,虽是一技之长也不能使之埋没,乃至连他的遗迹也很珍视,也可能是推许王羲之勤学苦练之事以劝勉学生。作者肯定了王盛悬挂墨池六字,又请作者写记的用心。这里用设问句来说明自己的推测,是一种谦逊的语气。第三层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想。他慨叹道:人有一技之能就使得后人这样尊崇,更何况是仁义正直的人所传下来的品德作风,它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么巨大啊! 这篇《墨池记》属于杂记体文章,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文中共用
了六个“邪”字设问句,或用以表示怀疑,或起到提示、启发的作用,或加重谦逊的语气,这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文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被广泛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三、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有关资料
一、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王羲之先学正楷,在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他的行书生动活泼,于间架结构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情。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41位亲朋好友,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坐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作序,写成《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据传后来被唐太宗取去,作为自己的陪葬物。《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王羲之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摹临王羲之的字体。 二、《墨池记》赏析(王水照)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更有说者,“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墨池记》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