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第三节 禁止生物武器
教学目标
1.列举生物武器的主要种类。
2.举例说出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3.形成坚决禁止生物武器、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武器对人类带来的威胁。 2.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禁止生物武器与转基因技术在生物武器方面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策略)和过程
1.运用直观素材──教科书中的图片、其他图片和影像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武器的种类以及生物武器的危害。让学生感觉到生物武器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论是历史上的遭遇,还是现实中的事件;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直观性,来完成教学的重点内容。
2.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应明确而坚定──坚决禁止生物武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讨论大不一样。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问题上,教科书中陈述了两种不同的立场,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关于生物武器,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立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物武器的生产、储存和使用都将对受害国的民众,以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造成极度的恐慌和致命的危害。这种立场不仅应始终蕴涵在教师的情感态度之中,还应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和言语的表述之中。
3.转基因技术与生物武器的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生物武器给人类可能带来更大的威胁。在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教师应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思考,防止转基因技术的滥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实例,使学生树立坚决禁止生物武器的态度。 详细内容见课件。
教学小结:让学生明确生态武器的危害,要正确看待生物武器的使用。 教学后记:
本节主要了解生物武器的危害和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经学生自己查找资 料和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7
专题五 生态工程
第一节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2.态度观念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生态的严峻,激发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环保意识
和能力。
(2)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环境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生态工程的实际应用及意义,激发学生树
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观点。 3.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资料、查找相关资料、质疑、讨论、训练和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2)通过学习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强化学生环保意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
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教学方法:以学生阅读资料、交流心得、讨论、分析和
调查,教师引导点拔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播放专题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蓝色的海洋和绿色的陆地构成美丽绝伦的景观,但近看,她却已伤痕累累:干旱龟裂的土地或浊浪滔天的洪水、水土流失、沙尘暴、 核废料辐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我们应如何对遭到破坏的家园进行修复和重建呢?(引出课题) 材料一: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灾。加上其他地区水灾,1998年全国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的 土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洪水泛滥?一些调查数据提供了答案的线索:长江两岸大约有4亿人口居住,工农业生产及生活需要大量的木材,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人多地少的严峻局面,导致大量林地开垦成农田,结果使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22%,减少到90年代的4.4%。森林的砍伐导致长江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带入的土壤达24×108t,年复一年的泥沙淤积,使部分河床高出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其浑黄程度有时甚至可以和黄河相“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游有重大蓄洪作用的湖泊,也因为人为的围湖造田在迅速萎缩,其中,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km2缩减到2145km2,江汉平原的湖泊也从10 000多个减少到200个左右。 思考与讨论:
1、导致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8
2、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均土地、水等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我国用占世界4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但由于受到西方“石油农业”的影响,加上人口压力以及缺乏生态环境意识,所造成的资源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仅以化肥用量为例,2000年,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08hm2,平均化肥施用量是318.8kg/hm2,其中仅山东、河南和江苏三省的平均施用量就达564.8kg/hm2,占全国总用量的30%左右。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会由于相当一部分不能被作物充分,而通过各种途径对土壤、水体和食物造成污染。又如,现代工厂化的饲养方法,使得畜、禽的排泄物,往往不能及时地、按照规定的土地负荷量返回田间,从而造成存放地的污染或者污水所流入水域造成水 体富营养化。 思考与讨论
1、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
2、试举一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3、“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应当怎样改进?
组织学生对上述两材料的分析讨论,引出本节课题。
一、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1、生态工程的概念: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建设生态工程的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壤和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资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生态工程。
二、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主要由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构成。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基础理论:物质循环
(2)实例: “无废弃物农业”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基础理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9
3、协调与平衡原理:
(1)基础理论: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2)实例: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西北一些地区的防护林问题
4、整体性原理:
(1)基础理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2)实例:林业建设中遇到的自然系统与经
济、社会系统的关系问题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基础理论: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实例:桑基鱼塘
(2)系统整体性原理: 基础理论:整体大于部分
实例: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营养关系
教学小结:本节内容着重要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明确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在必修3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探讨和相关资料的查找、交流,课堂气氛良好,思维活跃,对生态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条件有限,学生未能进一步对沼气形成的原理进行详细的考查,以后应多加强环境意识的引导。
40
第二节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些实例所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
2.评述生态工程发展前景,说出生态工程的局限性,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 3.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工程的实例。
2.教学难点:应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教学方法:以学生阅读资料、交流心得、讨论、分析和调查,教师引导点拔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策略:
教材选择的六个生态工程各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区域的特点进行选择,“搭配”出适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节的教学中组织了实践活动《调查沙头角片区生态工程的实施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参观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总结出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特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教学可以通过资料分析进行;如果学生的家乡有这类问题,教师就应从社会调查入手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工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我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创造,让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沙漠化现状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背景、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等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生态工程的建设。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教学,可适当加入湿地的生态功能、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可采取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如去湿地观鸟、考察等,让学生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关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在教学中注意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除教材中的实例外,教师可查阅相关资料,如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德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有特点)。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的教学,一种方式是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分专题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调查城市生态工程的现状,以小专题(如校园或小区绿化)的形式设计城市生态工程,撰写调查报告和开答辩会等。另一种方式是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讨论目前所采用办法的利与弊,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如污水处理厂、生态园区等。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把教学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用行动教育周围的居民自觉地保护环境。
关于“生物圈2号”内容的教学,虽然“生物圈2号”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模块中都有介绍,但作为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在本专题中还有必要进行认真地分析。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一方面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学习,如教师提出实验方案,与学生讨论其设计思路,最主要的是总结分析其失败原因和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可以从一个导游者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圈2号”虚拟参观,让学生以游记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或以当年进入“生物圈2号”的科学家的口气描述实验的过程,反思其失败的原因。
41
关于我国生态工程前景的分析与展望的教学,应在总结中西方生态工程区别的基础上,突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搜集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对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影响的名句。同时,应让学生理解建立生态工程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是最根本的。可以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与探究”第1题中关于朝鲜三八线的例子,思考从一片没有生命的焦土到生机勃勃的野生生物的乐园这一过程中带给人们的启示。
教学小结:本节主要以学生自己调查环境生态工程的开展情况,了解一些生态工程的实例,
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对沙头角海湾的环境污染调查和片区生态工程的实施情况的调查
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增进学生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本节因条件有限,很多调查活动未能正常进行,这也希望学校对学生的调查活动给予支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中生物选修3全套教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