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
1.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
(1)第一次大转向是1949~1979年间,从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到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特点是:内地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与沿海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独立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第一次转向的目标取向是“公平优先”,基本理论是生产力“平衡分布”理论
(2)第二次转向是1979~1999年间,从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到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向。第二次转向的目标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依据是生产力非均衡区域配置理论。
(3)第三次转向是1999~2005年间从东部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全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第三次转向的目标取向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理论基础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战略抉择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①区域的地位;②区域优势与劣势;③区域容量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④创新活动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①总体环境;②产业环境;③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SWOT)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预测各业用地的供需情况; (2)确定土地的利用目标和近期任务;
(3)进行土地利用供需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控制指标和用地管理措施; (4)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用途分区管理规则; (5)解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6)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和项目;
(7)确定城镇、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和各镇建设用地布局; (8)安排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9)安排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用地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 (10)乡镇土地利用;
11、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乡级土地规划的内容:
(1)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状况; (2)确定规划目标;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4)划定土地用途区;
(5)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6)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 (7)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布局; (8)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区; (9)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 (10)制定近期规划; (11)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基础设施概念: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了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二个系统。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有形的资产部门,即技术性的工程设施。 2.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3.铁路网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线网规划(新线建设,旧线改造)、站场规划(车站选址,枢纽布局),以及牵引动力和高速铁路等环节组合而成的新旧结合、干支结合的铁路网络。 4.公路网规划的内容:规划内容包括公路线路经济选线、线路走向和等级、车站位置与规模的确定以及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等。
5.需水量预测:(趋势法)
城镇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 城市市政公共用水 农村用水 6.综合积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1)综合利用问题; (2)开源节流,合理用水; (3)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 7.电力规划内容:
(1)现状基础资料搜集和分析; (2)需电量预测; (3)电源建设规划; (4)电网规划; (5)高压线走向。
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1.区域环境的特征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地域分割性; (2)区域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3)环境污染出现工业、城镇、农村共存的状态。 2.生态环境规划:
(1)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 (2)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3)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时间和空间过程。 3.区域环境规划的特点
(1)区域环境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2)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3)重视区域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社会意识的分析。 (4)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
4.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调查评价; (2)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3)生态环境功能区别; (4)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
(5)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名词解释:区域、自然资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川农业大学区域规划重点整理(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