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开社会心理学习题(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A. 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和自由选择性均高 B. 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和自由选择性均低 C. 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高而自由选择性低 D. 主体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低而自由选择性高

16.在凯利(H.Kelly)三度归因理论中,( )信息是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同 A. 区别性 B. 一致性 C. 特异性 D. 一贯性

17.根据韦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

A. 能力 B. 任务难度 C. 努力 D. 机遇

18.根据凯利(H. 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这属于( );“行为者的反映必须前后一致,不因时因地而异”,这属于( );“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这属于( )

A. 稳定性信息 B. 一贯性信息 C. 一致性信息 D. 区别性信息

19.根据凯利(H. 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人们可以通过对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的判断将被观察者的行为原因归于行为者自身、客观刺激物或所处的情境。一般来说,主体行为的原因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被归于行为者自身( );被归于客观刺激物( );被归于所处的情境( ) A. 信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 B. 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低 C. 信息一致性高,一贯性低,区别性低 D. 信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低 E. 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高 F. 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 G. 信息一致性高,一贯性低,区别性高 H. 信息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

20.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的是下列哪种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A. 原有经验 B. 价值观念 C. 情感状态 D. 积极偏见 21.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学,琼斯(E.F.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论学说,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属于社会认知的三种归因理论,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阐述的都是有关归因偏差的内容

B. 都将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情境三种形式 C. 都将行为原因归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原因 D. 都包含对行为内因的阐述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社会认知的观点,正确的有( ) A. 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B.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社会认知产生的前提条件 C. 从动态上说,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D.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和认知情境因素三类。

E. 社会认知既包括对人的认知,又包括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2.以下属于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划分的社会认知图示

类别的有( )

A. 自我图示 B. 性别图示 C. 角色图示 D. 事件图示 E. 人的图示

3.下列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中,属于认知者因素的是( )

A. 价值观念 B. 认知偏见 C. 自我表演 D. 知名度 E. 情感状态

4.霍尔(E. Hull)曾经对人际空间距离进行分类,下列属于这种分类的区域有( )

A. 自我区 B. 亲昵区 C. 个人区 D. 社会区 E. 公众区

5.下列属于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有( ) A. 凯利(H.Kelly)的三度理论

B. 琼斯(E.F.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论说 C. 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

D. 谢里夫(M.Sherif)和霍夫兰德(C.I.Hovland)的社会判断理论 E. 海德(F.Heider)的朴素心理学理论

6.下列有关印象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印象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把握了对象的全部特征之后形成的对他(她)的看法的过程

B. 安德森(N.H. Anderson)提出了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和增加模式,并且认为比起平均模式,增加模式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C. 奥斯古德(C.E.Osgood)研究发现,人基本上是从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三种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

D.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先行信息和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具有加重作用

E. 阿希(S.E.Asch)在1946年所作的一项实验表明,印象的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7.在对印象的研究中,安德森(N.H.Anderson)提出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包括( )

A. 递减模式 B. 增加模式 C. 平均模式 D. 一致性模式 E. 加权平均模式

8.琼斯(E.F.Jones)和戴维斯(K.Davis)根据人们的归因过程,提出了对应推论说,并且研究了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A. 行为的一致性信息 B. 行为的稳定性特征 C.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 D.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E. 行为的可控性

9.根据奥斯古德(C.E.Osgood)1957年所做的一项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人们基本上是从以下哪几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 )

A. 力量(强—弱) B. 评价(好—坏) C. 表现(内在—外在)

D. 性质(社会特性—智能特性) E. 活动(积极—消极) 10.根据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人们的行为原因可分为( ) A. 单维原因、多维原因

B.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C. 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 D. 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E. 稳定原因、不稳定原因

11.下列各种说法,明显体现光环效应的有( ) A. 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则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

B. 人们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 C. 学有成就的专家在各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 D.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E. 相貌丑陋的人往往是愚蠢的、笨拙的 (三)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既包括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又包括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

2.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完型性等特征。( )

3.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划分了社会认知的四种图式,其中人的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 4.相似假定(similarity assumption)是认知偏见的一种,指的是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

5.根据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人们可以通过对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的判断将被观察者的行为原因归于行为者自身、客观刺激物或所处的情境。( )

6.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归因偏差。其中,忽视一致性信息是基本归因错误。( ) (四)填空题

1.社会认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四种社会认知的图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奥斯古德(C.E.Osgood)1957年所做的一项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人们基本上是从_____、_____、_____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

4.在对印象的研究中,安德森(N.H.Anderson)提出印象形成的三种基本模式,即_____、_____、_____。 5.在社会心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之为归因。

6.凯利(H.Kelly)的三度理论区分了影响人们进行归因的三种信息,即_____信息、_____信息、_____信息。 7.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形式。 (五)名词解释

1.社会认知 2.光环作用 3.相似假定作用 4.类化原则

5.积极偏见 6.首因效应 7.近因效应 8.印象 9.归因

10.基本归因错误 (六)简答题

1.何谓“社会认知”,它具有哪些特性?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琼斯(E.F.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论说。 4.简述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5.简述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6.什么叫“归因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七)综合分析题

1. 事实一:对1935年到1975年期间美国全部盖洛普民意测验的分析发现,在被测验的535例人次和组次中,有76%被测者是从好的方面来评价他人的。

事实二:A?希芬鲍尔(1974年)通过放映喜剧或令人讨厌的录像来赋予被试一定的情绪,然后再令被试判断一些照片上的人的面部表情。被试往往会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来断定他人照片上的面部表情。

事实三:前苏联学者博达列夫在一次实验中,曾向两组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告诉第一组被试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告诉第二组被试此人是一个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对照片上的人进行描述。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眼窝,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上述事实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存在的什么现象?三个事实分别代表了此现象中的哪三种效应,这种现象还包括其他哪几种效应。分析这种认知现象会对我们的人际认知产生什么影响? 二、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A:认知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常常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的心理状态;D:认知的完形特征是指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2.D 3.C

【解析】A: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B: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C: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心理类型;D:事件图式是对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4.D

【解析】A: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的一种认知倾向;B:相似假定作用是指在认知活动中,人们假定对方与

自己有相同之点的一种强烈倾向;C:类化原则是指认知者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D:光环作用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5.C 6.B 7.A 8.B,C

【解析】霍尔(E.Hull)将人际空间距离分为4种:亲昵区表现在夫妇、恋人之间;个人区表现在朋友之间;社会区表现在熟人之间;公众区表现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合。 9.A 10.A 11.B 12.A

【解析】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有时会采用自我贬损的方式,用各种消极的办法来逃避个人的责任,这属于一种自我防御性的应对手段。 13.C 14.B 15.D

【解析】社会合意程度很高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的行为。如果行为者采取的是社会合意的行为,人们就无法从中推论其品性。相反,一般人所不愿意干的事,而某人却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很有信心地推断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如果观察到某种行为是行为者自由选择的结果,通过这种行为和未采取的行为的比较,人们就会假定该行为能够反映行为者的意图,据此就可以推论其品性。另一方面,如果观察者认为是外在力量迫使行为者这样做,就会以外力的作用来解释他的行为。 16.B 17.C 18.D;B;C

【解析】凯利的三度理论认为,判定行为原因的归属可以采用三种基本信息:区别性信息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的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一致性信息向人们显示了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是人们所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 19.H;A;F 20.C 21. 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E:社会认知特指对人的认知,不包括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2.ACDE 3.ABE

【解析】自我表演和知名度属于影响认知对象因素,不是认知者因素。

4.BCDE 5.ABE 6.CD

【解析】A:印象的形成并不一定把握认知对象的全部特征,更常见的是认知主体仅仅把握认知对象的部分特征;B:安德森(N.H.Anderson)提出了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和增加模式,并且认为比起增加模式,平均模式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更为明显;E: 阿希(S.E.Asch)在1946年所作的一项实验表明,印象的形成具有中心特性作用。 7.BCE 8.CD 9.ABE 10.BCE 11.CE

【解析】光环效应不仅包括积极的推论效应,也包括消极的推论效应。A是刻板印象的体现;B是弱化理论。 (三)判断题 1.×

【改正】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解析】注意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的区别,前者不包括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而后者包括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 2.√ 3.×

【改正】泰勒(Taylor)和克劳克(Crocker)划分了社会认知的四种图式,其中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解析】人的图示指的是对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的描述。 4.×

【改正】相似假定(similarity assumption)是认知偏见的一种,指的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的一种强烈倾向。

【解析】原题中的认知偏见属于类化原则。 5.√ 6.×

【改正】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归因偏差。其中,过高估计内在因素是基本归因错误。

(四)填空题

1.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

2.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 3.评价(好—坏)、力量(强—弱)、活动(积极—消极) 4.平均模式、增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5.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

6.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7.过高估计内在因素、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忽视一致性信息、自我防御性归因

(五)名词解释 1.社会认知

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光环作用

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3.相似假定作用

是指在认知活动中,人们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的一种强烈倾向。 4.类化原则

是指认知者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5.积极偏见

又称宽大效应,是指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的一种倾向。 6.首因效应

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的一种认知倾向。 7.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认知倾向。 8.印象

是指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9.归因

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0.基本归因错误

是人们过高估计内在因素的一种归因偏差,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六)简答题

1.何谓“社会认知”,它具有哪些特性? 【答案要点】

①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② 社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a.选择性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c.防御性d.认知的完形特征。 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① 认知者因素:包括a.原有经验;b.价值观念;c.情感状态;d.认知偏见

② 认知对象因素:包括:a.魅力;b.知名度;c.自我表演 ③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a.空间距离;b.参考背景 3.简述琼斯(E.F.Jones)和戴维斯(K.Davis)的对应推论说。 【答案要点】

①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推论恰当与否决定于事实上行为者的内在属性与其行为相互一致的程度。

② 琼斯和戴维斯揭示了对应推论的程序,即先判定行为者的动

机,然后由此推定行为者的品性。他们认为,当他人有某种行为时,行为的观察者就要判定这种行为是不是他人有意做出的,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中哪些是行为者所希求的。如果某种行为后果只是行为者无意造成的,就不能根据它来判断行为者的品性。?

③ 琼斯和戴维斯还提出几种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第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另一个因素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4.简述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答案要点】

① 凯利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凯利指出,为了准确地判定原因的归属,人们使用了三种基本信息,即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 ② 区别性信息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一致性信息向人们显示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是人们所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

③ 上述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对行为归因的可靠程度。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我们就可以断定引发某种具体行为的原因究竟是来自行为者本身,还是来自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5.简述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答案要点】

① 韦纳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个人成就的归因过程是如何决定或影响个人成就行为的。按照这种理论,在成就情境中,伴随着特定的行为结果,个体有意无意地都会寻找它产生的原因,这种归因又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

② 归因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的,其规律可概括如下:a.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b.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6.什么叫“归因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答案要点】

① 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

②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a.过高估计内在因素;b.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c.忽视一致性信息;d.自我防御性归因。 (七)综合分析题 1.【答案要点】

① 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

② 三个事实分别代表积极偏见、相似假定作用和光环效应。 ③ 认知偏差还包括首因效应、类化原则、隐含人格理论等心理

效应。

④ 这些认知偏见一方面可以简化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认知偏差,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知。

社会态度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A. 补偿 B.投射 C. 反向 D. 否认

9.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持有积极的看法,那么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就会有显著得进步,学习成绩也会提高;相反,如果学生知道老师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愚蠢,那么他的成绩可能果然会变得很差,这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哪种心理效应( )

A. 罗森塔尔效应 B. 光环效应 C. 习得无助效应 D. 首1.在心理学中,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是( ) A. 霍夫兰德(C.I.Hovland)的沟通研究 B. 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 C. 朗格(J.S.Lange)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 D. 罗森塔尔(R.Rosenthal)效应实验 2.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

A. 认知成分 B. 情感成分 C. 行为倾向成分 D. 价值成分

3.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 )

A.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仅由多种成分组成,而且成一定的结构

B.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C. 态度与个体的观念世界密不可分,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

D. 态度对于心理和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

4.态度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B. 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

C. 一种态度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但相关的态度发生联系所形成的结构

D. 基本的、初始的信念和具体、现实的态度在认知结构上的联系

5.个体的人格因素能够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关系,下列人格特征中,哪种情况下个体态度和行为的一致关系最高( ) A. 自尊心强且自我控制能力强 B. 自尊心弱且自我控制能力弱 C. 自尊心强而自我控制能力弱 D. 自尊心弱而自我控制能力强

6.我们经常通过人们是否自觉在人行道上行走,不随意穿越马路,不冲撞或拥挤其他行人,遵守商店、公园、影剧院等场所的规章制度等行为来预测人们对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这在菲什拜因(U.Fishbein)和埃杰(S.R.Ascher)于1957~1977年根据他们的研究提出的预测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属于( ) A. 即时行为准则 B. 态度的特定准则 C. 单一行为准则D. 多重行为准则

7.“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体现出态度构成要素中的( )A. 认知成分 B. 情感成分 C. 行为倾向成分 D. 偏见成分

8.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反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

因效应

10.关于早晚刷牙的态度就与早晚刷牙的行为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而关于口腔卫生的态度就不一定与早晚刷牙的行为有较一致的关系,这表明( )

A. 即时性的行为与态度保持有较高的一致性 B. 与个人关联程度较高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 C. 单一行为准则在起作用 D. 多重行为准则在起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社会态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社会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B. 社会态度的对象特指人,并不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 C. 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不是态度本身

D. 态度具有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外显性、动力性等特征 E. 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下列各心理学家对态度的论述中,属于态度行为一元论的有( )

A. 态度是个体以赞成的或未赞成的方式对其生活中的某些符号、事物等方面进行评价的预先倾向

B. 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感情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C. 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 D. 态度是神经肌肉系统中布置好的反应的准备

E. 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由经验组织而成,对个体的反应实施着一种指导的或动力的影响

3.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这种嵌套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种。下图中有关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中,初始信念(Primitive Belief)是( );属于态度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的有(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南开社会心理学习题(3)在线全文阅读。

南开社会心理学习题(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4649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