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审美修养
答:审美修养指个体依照特定的审美理想对于自我心性进行自觉的锻炼、养育、锤炼和塑造,并通过这些审美活动所获得的审美能力和达到的审美境界。
四、简答题
1.1、大众文化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答:(1)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尤其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文化形态;(2)大众文化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3)大众文化认同审美的感性愉悦,它不是神圣的而是一种日常的审美文化。 2、怎样理解大众文化的美育途径?
答:首先是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产品,对大众文化产品进行积极、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培养鉴别优秀作品的能力,同时提高对大众文化产品的理解能力。其次要发掘和利用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积极因素,如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来激发、感染学生,达到良好美育效果。 3.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4.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答: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好奇心为动力,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较浓,注重直观形式。
5、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答: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6、教学艺术通常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学艺术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艺术(包括教材处理、传媒选择和设计);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7、教师提高审美修养的原则是什么?
答:主动性原则,内外兼修的原则,专门性与宽泛性结合的原则,持续性原则。
8、简答艺术实践对于提高教师审美修养的意义。
答:投入艺术实践可以使教师掌握一定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能力,保障具体的美育活动的实施。艺术实践可以使美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投入艺术实践也使教师通过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强烈地体验生活和认识生活,进而增强审美底蕴,提高审美修养。
五、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古典性文化空灵特征的认识。
答:空灵是指对空幻灵动的艺术存在形态的追求;它意味着以虚为本,而不是以实为本。对古典性文化的空灵特征需要从审美境界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古典性文化的审美境界是空纳万境。如苏东坡所描绘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个“空”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生机无限、灵幻丰满的意义空间,由虚空而生万物。在中国书画作品中,由绝妙的布白而孕育的丰沛意境就是这样的空灵境界的呈现。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诗作中,也处处可见这种空灵之中指向无限意义的美妙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看似闲淡无心之句,暗含了一种自然闲逸的宇宙天道观念。
第二,古典性文化的表现手法是以虚映实。从审美传达的角度来看,空灵就总是采用一种“以虚写实”、“虚中求实”的手段来艺术地表现世界,造就亦真亦幻、似真似假的效果。用虚化的手法来表现实在的事物。例如京剧《秋江》,在舞台上没有任何实景,靠演员的动作表现出景物和环境的存在,并使观众可以感到这些存在。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这样用虚笔来表现“实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描写江水的浩淼流长,山色的空阔苍茫,并没有用浩繁的笔墨去进行实在具体的描绘,
而是用简洁到虚空的笔墨“天地外”、“有无中”来表现,似虚而实,似空而满,空灵的字句给人以朦胧深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2、请结合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谈谈你怎样评价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警惕的负面因素,应该理性地、辨证地进行评价。大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入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愉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内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所以对大众文化应正确评价,积极开掘,仔细辨析,用优批劣
3.举例论述青少年发展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青少年发展是处在个体的自我人格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决定性转折点,它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在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之间反复摇摆,社会化程度加剧,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这些特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青少年身上往往是混杂、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此阶段,青少年由于身体迅猛发育,尤其是性的发育,其心理发展尚未做好相应准备,于是面对变化惊恐、焦虑、烦躁不安,情绪起伏很大,时而热情,时而冷漠。同时此阶段不时出现的一方面盲目追星、崇拜名人,另一方面又反抗家长、反抗社会的行为,也正是由于自我认同尚未完成,自我意识还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来回摇摆,正处于社会化程度逐渐接近完成的过程之中。对于青少年生活的主导性内容--学习来说,不仅学习内容不断向纵深扩展,而且伴随着智力的发育完善和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其认知方式也更趋于合理,在学习目的性、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诸方面都日益进步。在审美心理方面的拓展性特征,使青少年审美越来越具有个性差异,并出现艺术爱好者与专业从艺者的分流,并且这种对艺术的爱好往往会伴随终身。
4.结合实际情况论述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答: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具体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可以发展感性。例如通过欣赏艺术的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形式感,可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而亲身投入一些艺术创造活动,则会直接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多欣赏中国书画,可以深切领悟中国文化的“线的艺术”之美妙,经常欣赏音乐、舞蹈,对节奏、韵律会有更准确的把握。而艺术作品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会对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风景画使人领悟自然的美妙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描写人物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启迪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艺术可以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同时,艺术符号具有表情性特征,它可以承载和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够促进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美学专题作业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