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光农业的兴起
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依托,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荷兰的花卉产业旅游、美国的观光休闲农场、日本的农业公园、新加坡的都市农业科技公园世界闻名;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观光农业,萌芽于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初。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如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郊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尤其是北京的郊县,目前已建起大中小观光项目1300多个,2000年接待游客2179万人次,总收入达12亿元。
观光农业的兴起有其内在机理和客观必然性。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迫切需要在广袤的原野、美丽的田园风光中放松身心,这种内在需求是观光农业兴起的根本原因。
其次,改革开放20年,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费总支出越来越多,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人们在温饱状态下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农业)的物质产品上;在小康时期,人们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加工业)的物质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上;小康水平以后,人们的消费热点必然向第三产业,尤其旅游业所提供的非物质产品转移。可以说这种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第三,农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其生产过程、生物景观、农事文化等还具有生态、观赏、教育、健身等非物质性功能。以前人们只重视其物质功能的开发,而忽视了其非物质功能的利用。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农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农业的休闲、观光、健身、娱乐、度假等非物质性功能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可以说是观光农业产生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决定了观光农业必然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 二、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与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在海外已属传统产业,其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类型: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公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从其开发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三大类型:
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
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我国的观光农业尚属新兴产业,其发展势头迅猛,就目前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农业娱乐型。它仍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通过在开花、收获季节吸引游客来观光、采摘、品尝、垂钓、野餐等发展起来。如郑州郊区的樱桃沟,通过成片发展樱桃种植,在收获季节吸引游客前去采摘、品尝。这种类型非常简单,也不需大量的投资,它主要满足城市工薪阶层的周末散心需求,因此只有在城市近郊,才有游客的到来。
二是农场化型。它主要是一些地方,通过有计划的规划、设计、调整农业布局向旅游业延伸发展起来。如湖南的君山农场,把有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结合起来,通过作物栽培成片化、植树造林风景化、规模养殖庄园化、果蔬基地园林化、农村住户别墅化设计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类型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满足人们休闲、散心需求,但必须有良好的规划设计和包装宣传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
三是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它是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基础上,通过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品种发展起来。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等。这种类型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缩影,也是人们参观、学习、教育的基地。由于设施先进、品种优良、初期投入往往较高,但由于有良好的农业收益作保证,所以,这种类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农家乐型。这种类型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经专门的包装设计发展起来。如浙江省富阳县的农家乐旅游,游客不仅可以乘竹筏遨游美丽的富春江,坐牛车环绕岛屿悠然地观看田园风光,还可以进农家学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造土纸、纺织草鞋、缫制丝棉技术,同时还有斗山羊等有趣的表演。这种带有中国江南农村浓郁特色的风土人情,既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结,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受国内外游客欢迎。但这种类型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单靠人文景观设计是无法长期发展下去的。
从我国观光农业投资经营的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
1、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城市近郊的农户,利用自己种植的果园、菜园、花圃和小型养殖场,通过自主开发、分散经营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采摘、品尝、垂钓等发展起来。这种模式开发的观光农业大多规模小、季节性明显、服务功能单一,吸引的游客也往往是小批量、近距离、短时间的观游者。
2、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这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依托特定的农业项目(象农场、林场、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等)按照农业产业化、旅游化的发展要求经扶持发展起来。该模式既有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经营的观光农业带,如江苏盐城市利用城郊卫星城镇,通过推出“一镇一品”的特色农业而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带;也有经政府规划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起来的农业示范园区;还有政府租赁农民的土地经承包经营而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项目。如广东番禺化龙镇政府开发的农业大观园。这种模式因由政府扶持,大多成功率较高,但最忌政府为了工作政绩,不经认真调研、科学论证而盲目开发。 3、以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这主要是一些企业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获利为目的,自己投资、自主开发、自主经营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项目,如占地3000亩,总投资1亿元的“苏州农林大世界”就是由新加坡维信集团、沈阳华新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和吴县市浦庄农工商总公司合资组建的观光农业项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