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品
24 诗词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 1、引入新课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3、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理解诗意
精 品
结庐:构筑房舍。人境:人聚居的地方。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相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识。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5、赏析
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学习《春望》 1、正音
烽 fēng 搔 sāo 浑 hún 簪 zān 2、听录音朗读 3、写作背景:
精 品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4、朗读感知,理解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
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5、修辞
对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人称为“诗鬼”。 2、朗读课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分析课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