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汉语方言被动句施事必现看形式库藏对语义范畴的制约_周晨磊(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另一方面,南方方言“着”字被动句并不要求施事必现。如西南官话的黔阳话(孟玉珍2006)、通海话(杨锦2008)、自贡话(殷润林2005)和成都话(张一舟等2001),粤语的玉林话(钟武媚2011),平话的宾阳话(覃东生2007)等。

本节关注汉语方言中来自给予义动词、使役义动词、持拿义动词和遭受义动词的被动标记,探讨了它们在方言中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从本节的讨论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施事必现型被动句的分布十分广泛。

此外,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被动标记“得”,很多材料显示,“得”字被动标记也是施事必现的。可参李文军(2008)、阮桂君(2009)、刘睿玲(2012)、周洪学(2012)等,不再详细讨论。

(三)施事必现的原因——被动标记的语法化来源

前文讨论了汉语方言来自给予义、使役义、持拿义和遭受义动词的被动标记。其中,存在一个单向的语法化链条,即持拿义动词→给予义动词→使役义动词→被动标记(参洪波、赵茗2005;张敏2011)。下面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简要介绍这一语法化链条,重点讨论和本文直接相关的发生演变的结构。

首先,持拿义动词向给予义动词的演变。根据张敏(2011),在没有给予义动词(“V给”)的方言中,

)来表达给予的意义,使用“V持拿+O+Prep+Recipient”结构。随着V持拿逐以持拿义动词(“V持拿”

渐吸收双及物结构的意义,V持拿后的宾语省略,构成“V持拿+Prep+Recipient”,进一步高频使用,介词也可以省略,最终形成“V持拿/给+Recipient”,“V持拿演变为V给”。

其次,给予义动词向使役义动词的演变。根据蒋绍愚(2002),给予义动词向使役义动词的转化需要在“N1(施事)+V1(给)+N2(给予对象/V2的施事)+V2”的句法语义条件下进行。

最后,使役义动词向被动标记的演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很多,如太田辰夫(2003[1958])、冯春田(2000)、江蓝生(2000)、蒋绍愚(2002)、洪波、赵茗(2005)、张丽丽(2006)、朴乡兰(2011)等。排除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因素的考量,也无论发生演变的具体机制和动因为何,学界普遍赞同汉语来自使役义动词的被动标记是在使役(允让)句中发展出来的。这一结构中,V1和N2一直线性相连,因此当V1变为被动标记后,其语法化来源就会要求它带上施事。

持拿义动词和给予义动词要想演变成被动标记,都必须具备使役义用法,再发生和使役义动词一样的演变。所以来自持拿义和给予义动词的被动标记也难逃同样的结构限制,这也正是汉语诸多方言施事必现的原因。

【附记】文章初稿承蒙刘丹青先生提出重大修改意见。后在第47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云南昆明,2014年10月)上宣读,与会学者多有指正,尚存问题均归笔者。

参考文献:

曹志耘主编 2008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商务印书馆。 陈昌霞 2003 《射阳方言语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邓思颖 2003 《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崇明 2005 《昆明方言语法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冯春田 2000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凤华 2009 《安徽宁国城区湖北方言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甘于恩 2002 《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葛丽 2013 《河南淮滨方言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圣林 2004 《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洪波、赵茗 2005 汉语给予动词的使役化及使役动词的被动介词化,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

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 黄映琼 2006 《梅县方言语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蓝生 2000 《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 2002 “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语言学论丛》

?64?

(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

李蓝 2006 “着”字式被动句的共时分布与类型差异,《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 李荣主编 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文军 2008 《祁东方言语法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寒生 2002 《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刘环 2010 《潜江方言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丹青 2003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 2011 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第4期。 刘丹青 2012 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刘汉银 2006 《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睿玲 2012 《古县方言语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芬芳 2011 《修水赣方言语法特色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孟玉珍 2006 《湖南黔阳方言被动句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宁春岩 2014 生成语法中的LF缺失,《当代语言学》第1期。 朴乡兰 2011 汉语“教/叫”字句从使役到被动的演变,《语言科学》第6期。 屈哨兵 2008 《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 阮桂君 2009 《宁波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 萨丕尔 1985 《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 沈俏璐 2009 《舟山方言语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俊波 2007 《丹江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孙立新 2007 《西安方言研究》,西安出版社。 太田辰夫 2003 《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覃东生 2007 《宾阳话语法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颖 2013 《文登方言语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丹荣 2005 《襄樊方言“给”字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慧娟 2013 《类型学视域中的项城方言被动句研究》,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温昌衍 2006 《客家方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夏俐萍 2013 《益阳湘语参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杨锦 2008 《通海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殷润林 2005 《自贡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殷相印 2006 《微山方言语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恒 2007 《开封话的“给”与“给”字句》,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敏 2011 汉语方言双及物结构南北差异的成因:类型学研究引发的新问题,《中国语言学集刊》第2

期。

张丽丽 2006 汉语使役句表被动的语义发展,《语言暨语言学》第1期。 张鲁明 2012 《淮安方言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张延俊 2010 《汉语被动式历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 2001 《成都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

张振兴 1999 从汉语方言的被动式谈起,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

钟武媚 2011 《粤语玉林话语法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琴 2007 《泗洪方言语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周晨磊 2013 《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凸显及其类型学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洪学 2012 《湖南安仁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周长楫 1993 厦门话的被动句,《厦门大学学报(哲科版)》第3期。

Bybee, Joan. 1997 Semantic Aspects of Morphological Typology. In 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65?

Language Type. Edited by Joan Bybee, John Haiman and Sandra A. Thomps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5-38.

Keenan, E.L.& Dryer, M.S. 2007 Passive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Clause Structure. Cambri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325-361. Shibatani, M. 1988 Passive and voice. US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Shibatani, Masayoshi 2014/1985 被动和相关的结构:一个原型分析,《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

架》,李子鹤、董理译,姜望琪审,商务印书馆。原载于Language (6): 821-848. Siewierska, Anna 2005 Passive Constructions. http://wals.info/chapter/107.

On the Restriction of Form to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ent in

Passive in Chinese Dialects

ZHOU Chen-lei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 form inventory can restrict the expressing of meaning. Specifically, in many Chinese dialects,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form, the agents in passive sentences cannot be omitted, even if semantically they are not necessary. The passive markers originated from verbs meaning TAKE, GIVE and CAUSE need the agent following them, which is decided by their origins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The conclusion would be that form inventory may restrict the expressing of meaning, lead to language diversities and cause the violation to language universals. Key words: Form inventory; Restrict; Passive; Agent

******************************************************************************************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5年10月29日至31日,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从事突厥语族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80余人,提交论文50篇,内容涉及突厥语族语言本体、文学、翻译、双语教学、古文献等研究领域。

会议确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由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承办。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刘欣)

?6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从汉语方言被动句施事必现看形式库藏对语义范畴的制约_周晨磊(2)在线全文阅读。

从汉语方言被动句施事必现看形式库藏对语义范畴的制约_周晨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573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