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丘。《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发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杜预注?大林、阳丘、訾枝皆楚邑。?(【3】P565)可知?阳丘?乃春秋时期楚国北通诸夏古道上一重要城邑。联系《鄂君启金节》?庚阳丘,庚方城,庚象禾?等记载,知 ?阳丘?当地处?方城垭口?南端,且距春秋 ?方城?、战国?象禾?不远,其地望当为西周缯丘、战国与秦之阳城,两汉之堵阳。据《明嘉靖裕州志》,当在今河南省方城县裕州故址东南五里。
申。依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居于申,使申叔去谷?。[杨伯俊注云:?申在方城内,楚子由伐宋退居方城内,故曰入。](【9】P457-459)唐李泰《括地志》?故申城在南阳县北三十里。?卷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前518)有?季然郭卷。?(【3】P1465)知此城当郭于鲁昭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18年。
第三,从笔者考察发现结果看,春秋时期 ?夏路?古道经过杨武岗一带。
2002年2月——2009年12月之间,笔者曾多次徒步进行实地踏勘考察,在春秋时期许人所迁?叶?邑(今叶县旧县)南出古道进入?方城垭口?北端入口处的刘庄自然村南发现
一条规模较大的古道遗迹(右图为方城后三里河北入叶县胡庵的夏路
11
古道遗迹),遂沿此古道南行约1华里,为今叶县保安镇后古城自然村,此古道遗迹南向过河又经今叶县前古城、陈岗、胡庵进入方城境内,再经后三里河、黄土洼、上曹屯、杨武岗、赵庄、棠树杨、孙洼、宋庄、金钱岭、傅庄、东西郭庄、路口、歇马店、东西黄泥河、枣园、齐庄后西向直达今券桥乡境内的古缯国都邑(即今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此古道途经几处古代文化遗址,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发掘报告看,此古道当为夏代至春秋时期的古道?夏路?。
第四、从《水经〃潕水注》记载看,春秋?缯关?、?方城?与北魏?北方城?地望均在杨武岗一带。
《水经〃潕水注》记载:?东北迳于东山西,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水东流,注于潕。?(【2】P242)张嘉谋先生注《明嘉靖南阳府志》?又东北河水注之?云:?近刻河水作澧水,云水出雉衡山,东南迳建城东,建当为卷字,读误耳。《郡国志》云叶县有卷城,其水又东流,注于潕。案,《山海经》潕水东南流注于荥,郦注荥水东北流,左会潕水,西辽水东辽水入荥水,荥水又东北乃会潕水,此云又东北者,承上西辽水东辽水言,自是说荥水,此下乃言潕水,本志裕州山川贾河东流迳干江河即潕水,正指此河,盖此处惟贾河东南流也,作澧者,盖涉澧水而误也。澧即醴,今之拐河也,见《水经〃潕水注》,不入潕。】?(【1】第一册八四至八五)有云?又迳方城山东?云?《水经〃潕水注》东北迳于东山西,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
12
迳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水东流,注于潕。案,此似即方城县贾河东北之砚山铺水。?(【1】第一册八四至八五)
今考潕水及今贾河,发源于拐河镇与独树镇交界处的牛心山南侧,东南流注入干江河,在其间,有发源于黄城山之砚河东南流注入,在今独树镇马库庄、杨武岗至杨楼乡在地张一带一直为东南流向,是潕水以西唯一一条与《水经注》所载流向一致的河流,因为只有河水东南流,才可以?东北经方城?,故而可知,砚河正是《水经注》所载?东北经方城?之水,?方城? 城邑就在砚河与贾河之间的黄城山以东地带,杨武岗地望正好与此载完全吻合。
今捡《魏书〃地形志》?襄城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襄城郡:萧道成臵,魏因之。治赭阳城。领县六。方城,郏城,伏城,舞阴,翼阳,赭城……建城郡太和十八年臵,景明末罢郡臵戍,永熙二年复。 领县二:赭阳,北方城。?【10】可知郦道元生活时代(466或472-527),曾有两个县级行政单位?方城?,一个是南齐萧道成于479年所臵的?方城县?,因辖区内同时并有堵阳郡治?堵阳城?与?七石山?(今七峰山),故而可知此?方城?县治故址当距汉代堵阳城不远,其地望必在今方城县境内;另一个是太和十八年(494)北魏所臵的?北方城?县,因与?堵阳?县同属建城郡,可知此 ?北方城?县治亦当距堵阳不远,然此?方城?冠以?北?,必非南齐所臵?方城?,且位臵必位于南齐所臵?方城?之北;(左图为方城城关镇八里沟村东的夏路古道遗迹)其地望当与《水经〃潕水注》所载?有
13
小城名方城?关系密切。联系《水经〃淯水注》?自宛道途,东出赭阳,而道方城?,《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张嘉谋注 ?水东流,注于潕。案,此似即方城县贾河东北之砚山铺水。?可知郦道元所云?方城?故址必在黄石山以东。而自?宛?城到堵阳后东出而与?方城?今独树镇杨武岗一带发现的一处故城遗址的古道是相通的。其位正与史籍所载吻合。
此处?方城?地望,地正处于伏牛、桐柏两山余脉之间,依据《左传〃文公三年》(前624)?冬,晋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
方城。?(【9】P531)今人杨伯峻注云:?此方城当指方城山之垭口?(【9】P531),(下图为杨武岗村东铜线叶邑方向的夏路古道遗迹)联系《水经?淯水注》?自宛道途,东出赭阳,而道方城。?(【11】P992)《水经〃潕水注》引《圣贤冢墓记》曰:南阳叶邑方城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11】P1003-1005)等记载,可知此古城正与?方城?地望相吻合,说明此处古城遗址当为春秋时期《左传〃文公三年》记载的?反,及方城?之?方城?城邑,也是
14
《鄂君启金节》中所载的?方城?城邑,同时也是夏人初设的?缯关?所在地。
第五、从古道文化遗存看,春秋时期?方城?城邑在杨武岗一带。 2003年5月,笔者在今独树镇杨武岗自然村东侧发现一故城遗址,近似方形,边长约350米,附近地面至今仍可散见周代至汉代陶片,还有少量新石器晚期红色陶片等遗物。经村人指认在故城遗址北侧溪流旁还存有一口用汉代子母砖砌成的古井。依据成一农先生《楚方城研究》记载:?今人王彦芬先生所作《楚方城考》,1983年发表在《楚文化研究论文集》上,1984年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中也予以摘录。这是由河南省南阳地区文物处和方城县文化馆共同完成的实地调查后写成的……他们在大关口向东沿伸与方城山相接的一条土岗进行了调查,这条土岗在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名称如扬五岗、七里岗等。他们调查中,在土岗上发现了一些上自龙山文化,下至西汉的文化层,也有抗日战争时修的工事的遗址。?(【12】)可知这里为确为一处新石器晚期至汉代遗址。2010年4月国家长城专家成大林先生在此来这里考察时,笔者还在古道南边的台地上发现一红色陶片,经确认当为新
石器晚期遗物。证实这里确是一处夏代至汉代文化遗址。(左上图为杨武岗残存的夏至汉代陶片)可知此古城正与?方城?地望相吻合,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