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东十里铺、招抚岗、扳倒井、独树、唐店、砚山铺北出进入叶县保安、魏岗铺直达叶县旧县镇之古驿道。笔者在2002年对此古道进行考察过程中,发现其遗迹与《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完全一致,沿线至今仍有颇具规模的明显古道遗迹存在,?五里一堡、十里一铺、四十里一店、六十里一驿?,驿站和烽火台等设施相关规整,可知历史上确为一条中原与西南地区南北交通的重要陆路交通干道。但据《辞源》?驿:①传递官文、书的马、车。《汉书昭帝纪元凤元年诏》:‘左将军安阳侯(上官)桀……与燕王(旦)臵驿往来相约结。’②驿站。汉制三十里臵驿。唐制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四方所连,共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地方险阻无水草镇戍之处,於要隙臵官马。宋陆游《渭南文集四九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参阅《后汉书舆服志》、《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5】联系《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张嘉谋所注云:?案,金泰和中臵提控急递铺官,自南京达於邓州。元世祖立急递铺,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设一铺,臵铺兵五人。见《金史〃图克坦传》《元史〃兵志》?(【1】P64),可知此古道所设急递铺堡店驿,当在元代以后,即使我国最早的驿路就出现在方城境内,也早不过汉代,时间上显然与春秋时代不合。另外,此说对方城境内其他?阳丘?、?阳城?、?方城?等故地名的认定,并无提供可信依据,倘若仅仅只依据明清时期遗存的驿站、店铺以及烽火台之类等后世遗物,来证明春秋史实,显然令人难以臵信,如果只用一句?时代相因?来解释,结论自然难以成立。
第四、?龙泉店?地望特征与《水经注》所载?方城?不合。
6
今独树镇治古名?龙泉店?,其地在黄城山(今名黄石山、小顶山)正南,贾河之西岸,依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干江河即潕水,据《水经》出潕阴县西北扶予山,《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流于荥。?(【1】第一册八四至八五)今考方城县境内东北干江河,在合口处上游主流来水,其源头主要有三:一为桂河,源发于小史店南之峡口,名为桂河,先东北向至小史店后折北,与舞钢东南五峰山发源后西向之王店河会合后折而西向,至治平后北向入荥水;二为黄泥河,即《水经注》之?荥水?,上承堵水,源发于今方城杨集乡之羊头山,先南向至今二郎庙乡水磨河折而东流,至治平西北与过河汇合后折东曲北载西向至合口处入贾河;三为贾河,源发于今独树镇之牛心山南侧;发源后东南流至今独树北侧南向,至独树东南侧再东南向至贾河马折东,至杨楼东北合口处与黄泥河、桂河会合。古今地理形势变异不大,细审《水经注》?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方城境内东北诸河流与潕水此特征完全符合者,唯有今独树镇境内发源的贾河。而此说所谓之?方城?今独树镇治在潕水之右,显然与《水经〃潕水注》所载?潕水之左及黄城山也?方位不合,更与?方城西有黄城山?方位不合,故而可知,今独树镇治与春秋时期?方城?故址无涉。
第五、?方城道?所经标志性城邑、铺舍地望与史载春秋?方城?时代、方位不合。
今?宛?之地望,依据唐李泰《括地志》?故申城在南阳县北三十里?, 并非春秋时期的申国都邑,春秋之申当距战国时期宛北有三
7
十里之遥;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云?自宛道途?之?宛?当为战国之?宛?, 而春秋时期的?夏路?古道当经春秋之?申?即今南阳市北三十里处。
今?博望?地望,依据《汉书〃大宛列传》为西汉武帝时张骞封邑,始封时间为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23),此前?博望?并无史载,可知博望故城早在春秋时期并不存在。
汉代?堵阳?地望,最早为战国时期楚国所封?阳城?,其地当与《汉书〃地理志》?堵阳,莽曰阳城?近同,依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堵阳城在州东六里,汉县,属南阳郡,晋因之。后废,徙今治?(【1】第三册上四二)。《明嘉靖裕州志校注》则云?堵阳城在州东南五里,堵水之阳。西汉时建,为堵阳县。梁于此臵为堵阳郡。今有遗址。方城即今之城处,东西尚有遗址。据史,方城建自西魏,历随、唐、宋、金、元或因之。然西魏之襄邑郡,东魏之建城郡及建城县,唐之北澧州及鲁州,宋、金、元及我朝之裕州,改革虽不同,所以为城皆此地也。?(【4】P133)近代史家多云汉代堵阳城邑故址在明裕州城邑东六里,所据皆为明清地志类史籍,其依据均来源于《明嘉靖南阳府志》,而《明嘉靖南阳府志》又是以明嘉靖《裕州志》为依据编撰而成,两者所载?堵阳城?除方向、里数互有差异外,其故址均不在明裕州州治(一云州东六里,一云州东南五里)。《明嘉靖裕州志》乃明嘉靖时期南阳府通判知裕州事杨应奎所撰,与府志比较,州志对堵阳城记载更为翔实,且明言?今有遗迹?,其可信度要大得多。因此,笔者认为《裕州志》所载的 ?州东南五里?可以采信。
8
因为,此载与《水经〃淯水注》?堵水于县,堨以为陂,东西夹岗,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断冈两舌,都水潭涨,南北一十馀里,水决南溃,下注为湾。湾分为二,西为赭水,东为荥源。堵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名?(【2】P239-241)记载相互印证,根据至今仍然遗存的汉代?堵阳东陂?遗址,可知汉代以前的?阳城?(堵阳)故址必在?堵阳东陂?以西、堵阳西陂以东, ?堵阳东陂?与?堵阳西陂?之间?东西夹岗,水相去五六里?,可知 ?堵阳西陂?必在今潘河,而不在裕州州治以西的三里河,如在今三里河一带,之间相距当在十华里左右,可见,依据郦道元《水经〃淯水注》所载,汉代堵阳城故址必在今潘河以东与古杨庄河以西的地带(堵阳东陂所拦河水为古杨庄河河水,这里才是汉代以前的堵水主河道,今黄泥河主河道乃堵阳东陂东水门所出溢洪道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新河道),所以,无论以裕州州城为参照物,还是以堵阳东西两陂为参照物,都可以确定汉代的堵阳故城遗址必在明代裕州州城东南五里(今券桥乡大刘庄周围)一带。而今裕州故城乃南齐萧道成所建、后代相因的?方城?和裕州治所遗址。而自明代裕州州城北出之古道当与春秋时期的?夏路?古道无缘。
三、春秋时期?缯关?、?方城?,北魏时期?北方城?故址在今方城独树镇杨武岗一带
第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方城境内的?夏路?当为夏禹时期所筑九条?夏路?古道之一。
依据《周礼〃仪礼》记载:?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
9
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6】P59-61)春秋时期,方城北部境内的伏牛、桐柏两山之间有川,必有古道沟通南北,将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连接起来。
?夏路?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其意为得也。?](【7】P1748-1750)然而,这还不是最早对?夏路?的记载。关于?夏路?的含义,虽然今人认为的?夏路?乃春秋时期楚国北通诸夏的古道,然依据《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8】P52)和《史记〃夏本纪》?通九道,……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 (【7】P67)等记载,联系《索隐》所注,?夏路?当为夏禹时期所始筑的中原通向四夷的?夏路?古道之一,而方城境内的?夏路?(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所载?夏路?),当为《尚书〃禹贡》所载九条?夏路?古道之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的?夏路?则是夏禹所筑?夏路?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从紧扼古道的春秋城邑布局看,自叶邑南向经方城垭口,春秋时期有 ?夏路?古道。
战国成书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史实的《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记载中,有数处古代城邑正是紧扼?夏路?而建。主要有:
叶。《左传〃宣公三年》?朝于楚,楚人鸩(zhen)之,及叶而死?的叶(【3】P604-605),后为楚叶公邑。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