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且需要有严格的监控机制相匹配。弊端:一是容易形成“版面承包制”或个人包版制,有时会出现版面质量的下滑。二是编辑会顾及记者的要求和面子,从而导致编辑作为记者之后的“把关人”作用不突出,也不利于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采编合一较为适宜周期长、时效慢的周报的运作。
编辑而言,采编分离是正规的“角色管理”模式,特点是严密、科学,但也会因角色感过强而失于僵化。这一方式的关键在于:角色是规定好了的,完成角色的任务就将被认可。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各负其责。七夕的流水线操作方式,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可保证作为一个现代化报业的高效运作。
两种运行机制很难说孰优孰劣,但采编分离在报社中更为主流一些。
2、电视经营中的“中心制”是以专业化分工为标准,按电视的不同专业设立新闻、节目、广告、技术、财务等职能中心,并以此为战略单元,相对来说有较多集权的经营模式。
3、节目制作多元化、社会化,是优化电视台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节目制作社会化也被称为“独立制片人制”。 4、“众包”模式的 生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蓝海资源,鼓励和吸纳用户提供的内容,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源泉和组成部分。
第八章
1、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价值中除去资金、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等各种有形资产外的那一部分企业价值。
无线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可确指的部分,二是不可确指的部分
2、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它属于静态的符号识别体系。 符号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类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
3、媒介无形资产的保护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
(1)注册保护。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未经注册的商标,不受法律的保护。因此,媒介必须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名称、标识、名牌栏目、名牌版面等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无形资产及时申请商标注册,以防他人抢注、仿冒,这是无形资产得到法律保护的先决条件。
(2)法律保护。主要指对媒介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等不能注册的无形资产的保护。媒介要防止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的流失,需要运用合同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保护。
(3)制度保护。指媒介努力构建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以完善的制度保护无形资产。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并建章立制,对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第十章
1、媒介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1)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需要转化成显性知识。 媒介的核心资源就是知识体系,而媒介中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如果不能充分挖掘利用,就会造成知识浪费,实施知识管理,考研吧媒介拥有的知识资本有效地管理和
运营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内容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知识碎片散落在个人的头脑或案头,需要有效管理。
在媒介内部,知识常常是分散存在的。电视台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是比较薄弱的,对于节目的声、像、文稿资料整理保存的工作大家都不够重视。一些分散在记者、编辑手上有价值的声、像和文稿资料,会被无序地囤积起来供个人使用。有时还因相关人员调离电视台,由该员工暂时储存的声像资料也可能会被带走。
知识碎片在部分程度上也会导致媒介运作机能的失调。例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而在报社没有明确归口关系时,可能会有好几个部门的记者都赶到了现场,造成资源浪费。
(3)知识管理与媒介核心能力建设密切相关。
新闻媒介的采编播等业务化解中贯穿的知识流是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媒介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靠经营过程中长时期的积累,是媒介内部富有个性化技能和经验知识的体现。
知识管理强调,要把知识作为与人、生产资料同等重要甚至更胜一筹的一种生产要素来积累、共享和交流。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发掘自己核心能力所涉及的战略知识信息,优化这些知识,使之成为媒介的关键资产。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媒介机构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媒介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确立、调整并发展媒介的总体竞争战略,然后在总体竞争战略的指导下,集合并优化媒介的知识资产,使之与媒介其他战略资产想协调,并最终实现媒介的总体竞争战略。
对于媒介机构来说,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机构内部知识的管理和外部知识的管理。
在媒介运营过程中,知识管理要求媒介首先要在机构内部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
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媒介企业有比较发达的外部知识网络。这些网络关系中存
在着大量的知识,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外部知识,可以被媒介充分开发利用,转化为企业的综合效益。
第十一章
1、 媒介主业:是指以内容信息服务为核心而展开的业务活动的总称。媒介经营必须围绕主
业经济做文章。 媒介主业的经营:(1)建立服务主导型的资源补偿机制
(2)优化配置媒介内外资源(信息资源、版面资源、网络资源、技术
资源、其他资源)
(3)推进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1节目类型和品种的创新 ○
2生产过程的创新 ○
3服务的创新 ○
2、 就报业跨区域经营而言,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
(1)多版本模式 (2)合作办报模式 (3)异地创办新报模式
3、 新闻网站的营利模式
(1) 信息有偿服务。新闻网站可以向其他用户,如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有偿服务。现
在我国其他商业网站无权原创网络新闻,只能向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购买转载。不过,这一部分的业务量通常不大。
(2) 网络广告。新闻网站的主流模式是广告模式,即“流量换广告”。网站流量的上
升并不会必然换来广告营收的增长,免费内容的易得性注定了用户对该内容投入的关注并没有有偿内容高,因而网络广告价格也就得不到保障。比较而言,目前面对持续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广告市场,以及不太明朗甚至被看淡的互联网收费订阅市场,选择流量换广告的免费内容浏览模式,至少在国内比较有说服力。
(3) 电子商务。新闻网站可以将多年积累的用户转换为有价值的客户资源。根据客
户的特殊要求提供需要的服务,拓展有附加值的收费服务。
(4) 其他增值服务。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出售网络时段和版面给客户,或者通过策
划商业活动,或者提供相关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增值服务来获取利润。
第十二章
1、 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
(1) 媒介实力。必须包括拥有5个以上的媒介机构。
(2) 经济实力。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沿海地区报社年税利在5000万元以
上,中西部地区报社年税利在3000万元以上。
(3) 人才实力。必须有一点比例的中高级专业人才。报社在职采编人员,具有副高
级以上新闻职称者,占总数20%以上;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有各类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15%以上,并要有高级职称者。
(4) 发行实力。有一定的发行量和覆盖面,并有自己组织发行的能力。主报及子报
期发行总量在60万份以上,或在本地区每150人拥有一份报纸。
(5) 技术实力。拥有独立的印刷厂,拥有现代化的照排、胶印设备,具备彩色胶印
能力。除保证本报社所属报刊正常印刷装订外,能承接一定数量的代印业务,每日总印刷能力在对开200万份以上。
2、探索报业集团建设的多种途径:
(1)事业和企业两大系列、多元化发展,可称为“一团两业”,即报业集团中的报刊本身仍然实行事业性质,其他产业则是企业。例:1992年北京日报社
(2)构建现代企业式联合体,以一张主报为中心,加上其他子报子刊和经济实体,构成了现代企业式联合体。例: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3)“强强联合”,例:1998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3、媒介集团的经营风险:
(1) 政策风险。在我国,媒介产业的政策风险集中体现在社会资本对媒介产业的进
入方面。民营资本由于政策的现在被迫退出的例子不少,媒介发展壮大后的产权认定也有一定的政策要求。
1市场风险;○2盈利周(2) 经营风险。例如媒介集团上市后面临众多经营性风险:○
3营利模式单一的风险 期风险;○
(3) 经营者道德风险。一些媒介企业或集团领导权力过大,缺少监督约束机构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闻事业经营管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