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近半年多来,每天在大理的过夜散客已接近或达到3万人,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根据对各项旅游发展指标的测算,到2015年,大理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将达到1903万人次,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将是2927万人次,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将是3500万人次,市场潜力巨大。上关五星级度假客栈项目发展将充分依托这一潜在的市场,同时项目将以其独有性有力地拉动区域客源市场,真正形成市场聚集规模效应,拓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
大理州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情况
类别 单位 2009年2015情况 年年均2020年年均增长预测值 率% 海外旅游万人31.46 者 次 2708.97 8 80.71 17 148.70 增长率% 13 预测值 国内旅游万人985.71 1843.68 11 者 次 旅游者总万人1017.17 1902.53 11 数 次 2927.28 9 国际旅游万美8623.87 25980.15 18 收入
50022.55 14 元 11
国内旅游亿元 82.35 收入 旅游总收亿元 88.92 入 旅游总收% 入占GDP比重
(四)人文社会
26.64 171.44 13 263.79 9 185.13 13 298.15 10 42.75 — 55.11 — 大理市上关镇于2004年由洱源县江尾乡划归大理市并更名而来。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镇政府驻地距大理市下关40公里。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入海口湿地面积较广。国道214线、大理—丽江高等级公路、环海路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为上关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人口10163户40806人,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8%。
全镇国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20588亩。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但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
12
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 “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200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1619万元,财政总收入实现3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1元。
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该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名为江尾,因境内“三江”入海,位于江河尾部而得名。上关镇古为邓赕诏属地。上关物产丰富,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
上关各民族能歌善舞,耍龙、对歌、大本曲弹唱是上关人民各种重大节日庆典的必备节目。全镇有54个农村文艺宣传队,15个龙灯队,6个洞经音乐演奏队,30多人的对歌队伍,10余人的大本曲弹唱人员,其中江尾村大本曲弹唱者刘沛曾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称号”。
(五)洱海保护
大理市境内的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湖区面积25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28公里。洱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分布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洱海流域内共有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58个村委会、912个自然村,总人口约8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4万人)。流域经
13
济以农、牧、渔、旅游和电力为主,GDP占大理州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以上。
为加强对洱海的保护治理,早在1989年大理州就颁布实施了《洱海管理条例》,2004年大理州将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镇划归大理市,实现了对洱海的统一管理。近几年来,大理市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六大工程”,使洱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洱海水质富营养化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实现到2010年洱海水质年均8个月以上达到Ⅱ类水的标准。被国家环保部推广为“洱海保护模式”。 “六大工程”分别为:一是环洱海生态工程。完成了取消洱海机动渔船动力设施、取消网箱养鱼的“双取消”和退田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的“三退三还”工程。建成58公里环洱海生态湖滨带建设,恢复湿地面积1040万平方米。开展水生植物专项治理,进行鱼种投放,恢复洱海沉水植物,建成18平方公里的洱海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保护洱海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二是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建成环洱海综合截污干管(渠)49.7公里。三是面源污染治理。四是入湖河道和村落垃圾处理工程。五是洱海面山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六是洱海环境管理。
在不断深化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的同时,实施了《大理苍洱田园风光保护利用规划》和《洱海北部四个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规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洱海北部喜洲、上关、双廊、挖色这四个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
14
加快实施以弥苴河入湖河口水质净化生态湿地示范工程为重点的“两江一河”生态湿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控制面源污染。投入7000多万元,在上关镇罗时江实施了首个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湿地开发建设模式,使原来单一分散的水稻种植湿地向开发经济植物种植、特色水产养殖和湿地生态旅游转变,实现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的转变,让农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和职员,在湿地生态公园中从事农业生产、渔业生产和旅游业服务工作,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方式,让农民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保护治理使洱海北岸山水风光、田园风光、生态景观得以很好地保留并进一步优化,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了条件。洱海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融合互动的模式为进一步的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发展条件 (一)土地利用条件
项目规划区用地现状:环湖路以北的约50亩土地为一般耕地,环湖路以南为水淹田和湿地。土地位于湖滨冲积平坝上,土地平整,资源充足,以苍洱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的特殊政策为依据,以洱海北岸休闲度假旅游小镇建设为机遇,可以加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理海滨五星度假客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